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一体的。“产品”(product)是经济学的中的基本概念,是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物品。而“服务”(service)和产品是相当的(equivalent),只不过没有实物形态(non-material)而已。将产品与服务一分为二的方法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为服务——产品统一体理论。
服务不仅像产品一样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而且可以产品化。2006年在IBM服务部门成立10周年的时候,IBM提出全面转型“服务产品化”。服务产品化是通过改变服务的生产方式,把服务的生产过程变得像产品制造一样,把服务的内容分解,实现标准化,然后按照传统产品市场的原则,把服务产品交付给客户。服务产品化让服务有标准,能够被评估,改变了目前服务行业里一些过去无法解决的效率、成本、标准、定价以及评估等难题。经过IBM多年的实践,服务产品化概念已经影响到服务行业的各个方面。
产品同样可以从服务的角度去理解,实现服务化。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化的过程。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认为产品仅是有形的物品,即产品的实体部分代表了它的全部含义,这种对产品概念完全“物化”的理解,仅仅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需求最初始和表面的认识,或者说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产品,已被公认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1988年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P·科特勒,出版了著名的著作《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提出了一个产品的三层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产品都可被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利益(Core benefit),即使用价值或效用;有形产品(Form Product),包括式样、品牌、名称、包装等;附加产品(Extra Product),即附加服务或利益,并认为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科特勒产品的三层次结构理论,较好地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多层面性,特别是解释了消费需求的动机,以及实体产品与服务的不可分割性。这一理论影响至深,已得到广泛认同。
实现产业升级,关键就是要实现产品升级,实现产品服务化。按照上述三层结构理论,中国产品作为有形产品的属性已经几乎完全实现了。中国产品涉及到各个领域,遍及世界各地。中国的各个产业,也差不多都成了全世界的工厂。而作为核心利益、附加产品,产品与服务几乎是完全等同的。在这两个方面,中国的产品做的还远远不够。中国的产品更新换代,中国的产业要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服务化。产品提供的服务做不好,产业升级就实现不了。
要实现产业升级,就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全方位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在消费品市场上,产品好不好,产品提供的服务到不到位,市场需求满足程度如何,消费者的用脚来投票。市场的价格机制能够最充分地调节产品、企业与行业,实现优胜劣汰,形成均衡配置。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工资、利率、土地等等,和市场的需求就没那么匹配了,一系列的市场失衡长期存在,降低了市场效率。换句话说,生产要素产品服务不到位。生产要素市场必须完善、统一,通过制度创新,更充分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市场失灵时,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能够起到一定弥补作用。公共产品的服务属性最强,对消费者、生产者以及整个市场体系有重大影响。虽然公共产品服务具有外部性,不容易定价,但它的市场效果也并非无法衡量。中国产品能否服务化,中国产业能够成功升级,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服务质量。市场参与主体的需求是否被充分满足,或许也是向服务型政府是否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