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法王一生中在很多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他每天传法几个小时达半世纪之久,总是在日出之前醒来,花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持;九点钟之后开始接见访客,进行一天的工作直到深夜。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传法。他每年主持三四次大法会,每次八至十四天,不分昼夜连续进行。他对所有向他请求开示或心灵指导的人永无倦怠,而且所传法的深广程度更是不可思议,这里既有国王、国王母亲等王族、宗教领袖,也有普通的僧人或教众。顶果法王共有25大册著作,心意伏藏共有五册,他自己的著作就像一套百科全书。顶果法王还从事了许多保存、传播佛教思想传统和文化的广大计划和事业等。1985年,顶果法王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到达西藏,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够重建桑耶寺,并强调桑耶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希望政府同意他的申请。在顶果法王的鼓励下,不丹国王还为此捐助了大笔款项。1990年桑耶寺的主殿完成重建,顶果法王应邀为寺庙重新开光,主持了一场隆重的三天开光典礼。
顶果法王在年轻时曾闭关长达22年之久,我无法想象一个人22年在深山中闭关的场景。在这22年间他偶尔可以见到的人,是隔一段时间给他送粮食的哥哥,除此之外,就只有他一个人读经、思考。看着满墙的经书,我脑海中映出的是他安详阅读和写作的样子,这个卧室就有这种安详的气氛。
通过介绍,我们开始了解顶果法王的一些观点,让我印象颇深的是他对于自我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他开示道: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嗔恨。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天分是老天给的,应该保持谦虚;赞誉是人们给的,应该表示感谢;骄傲是自己给的,应该时时警惕。将学习视为乐趣,追求卓越。要有一颗好心,以善心行事,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我没有机会面见这位大师,他在1991年示寂。在义明的帮助下,我们却获得机缘得见他的外孙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现今的雪谦冉江仁波切是第七世的冉江仁波切。第二世的冉江仁波切创建了雪谦寺,后来成为西藏六大宁玛派寺院之一。在三岁那年,雪谦冉江仁波切开始领受祖父顶果法王所传的法教,今天,他是这个从未间断的传承的持明者。雪谦冉江仁波切由顶果法王一手带大,几乎参与过顶果法王在25年间所主持的每一个传法开示、竹千大法会和灌顶。他还随同顶果法王游历世界各地,去过42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有着极大的福分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宅院里听他授课,庭院陈设简单,有镌刻藏文的石刻,有木刻的神灵。我们一起围坐,四周草木的清香会被风送到鼻子里,在五天讲课里,大概有四天都在下雨,让安静的授课有了几分朦胧的禅意。每个人都安静地谛听,时不时两只小狗会跑来也听上一听。冉江仁玻切剪着极短的黑发;慈颜善目,幽默风趣;双耳丰满,着传统僧袍,授课时始终盘膝打坐,犹如佛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授课时的样子,微闭着眼睛,声音潺潺而出。他讲的是藏语,但也会讲一些中文,在等堪布给我们翻译时,他会面向我们睁开眼睛,安静而祥和地微笑,而且他的目光会慢慢从每个人脸上扫过,含笑和你对视。那一瞬间,确实有种莲花绽放的安然,使你放松下来,忘记这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
真正的快乐
冉江仁波切问我们:来闭关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沿着这个问题开始,仁波切讲解自己的观点。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为了快乐,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满足。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会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你吃到一些很好的食物,你完成一件自己很想完成的事情,你赚到很多钱……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够让你快乐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你会发现快乐无法依靠外在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源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
仁波切提问时,我在心里默默回答。仁波切说出了上面的答案,让我内心很震动,因为我的答案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为了有价值、有意义。我之前从未想过,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快乐。也许是责任感的缘故,也许是认知上认为价值贡献更重要一些,也许是认为快乐实在不容易获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事一定要有价值,一定要有意义,这是做事的目的,哪怕因此自己不快乐。
当听到仁波切如此开示时,我的思想停顿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仁波切的答案、让我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以价值和意义来衡量一件事,就需要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在我们看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并不一定如此,因为价值判断有非常强的取向性,每个人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快乐却是一种共同的感觉,如果一件事情的完成会让人快乐,那么这件事本身应该是好事。我惊讶自己之前从未这样想过。
这让我重新思考快乐的本意。什么才会使人真正快乐?每一次取得的进步,每一个目标的实现,每一个难题的攻克,每一个梦想的成真;拥有好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听话而又有出息的子女,有几个真正知己朋友,有健康的身体等,这些林林总总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不就是人生中需要在意,而又带来快乐的源泉吗?大家赖以快乐的资本,也大都源于这些因素,我们把这些作为生活的目标,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与满足。一旦其中一项无法实现的时候,所引发的痛苦,常常让我们抱怨和生气。也正源于此,生活中,无尽的欲望所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总有目标无法实现,总有难题不断涌现,总有朋友离你而去,也总有梦想无法成真,更痛的是身体随着欲望、执著以及不规律的生活而透支,肉体上的痛苦更加深了不幸之感受,人们开始抱怨为什么生活如此忙碌?为什么无法得到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为什么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今天,痛苦的感受也随之提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因为今天的竞争激烈与残酷,还是因为人们欲望的无度与强大,抑或因为内心的脆弱与孤独?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仁波切的第一段话就给了我指引,上述这一切源于对“什么是真正快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索甲仁波切说:“迷惑在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当中,好像带给我们快乐,实际上只会带给我们痛苦,使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饥渴而死。而这个现代轮回所能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饥渴。”我们日常所追求的快乐,以及得到的快乐并不是真的快乐,因为这些追求都是外在的、不稳定的,甚至是反向的。一个目标的实现引发新的目标,一个梦想的成真带来更大的梦想,一个欲望的满足诱发更大的欲望,这些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导致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永久的痛苦。
仁波切说:“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这让我想起自己很多年前经历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我到药店去取药,因为已经约好了药剂师,所以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拿完,因此我并没有把背包从车上拿下来,而且车子停在我视线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几分钟后我取好药回到车子旁边,才发现一侧的车窗被打碎,放在车子里的包不见了。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僵住了,因为取药后我要去办理赴美国的签证,因此包里有各种证件、证明材料以及毕业证书等,或者说是我所有的身份证明材料,在几分钟之内就全部不见了。正在失望和懊恼之余,听到手机铃声响起,接电话后听到远在新加坡的新国大曾老师的声音,他有事情找我。和他聊事情的时候,我的情绪安定了下来,因为专注于回答他的问题,之前的紧张和懊恼也随之消失。他的事情聊完,曾老师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说,我的车窗玻璃被别人打碎了,我的背包不见了。他紧张地问我遗失了什么,我说什么都不见了。他奇怪地说,怎么一点都听不出你的烦恼,我笑着回答说:“东西已经不见了,烦恼也没有用,更何况车子是男生的第二个老婆,并不是女生的第二个老公,不需要这样紧张,证件总会找回来的,钱丢了再赚就是了。”和曾老师通话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了一种快乐的经验,因为内心不再挣扎,选择放弃,反而让自己快乐起来。
得到与失去其实都不是使你快乐的原因,前面那个学生得到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快乐。我失去了自己的证件和钱财,却因为可以安然面对反而拥有了快乐!的确如仁波切所言,外在的东西无法真正引发快乐,因为这些东西不可靠、不持久也不稳定。可靠的、持久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前一刻你丧失了珍贵的东西,但是下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让你不为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不为外部的变化而感到无助,也不为自己的得失太过在意。不用在意外在的东西,它们不会是你快乐的来源。
仁波切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快乐,因为你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有能力把任何事情做好,好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心安静,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产生遗憾和后悔,当我们发愿要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先问自己的内心,这件事情可以带给我永久的快乐和满足吗?
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必须知道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就如我现在需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闭关、打坐。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跑步、练瑜伽、到健身房锻炼,大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目的是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人认真地想想,我们的心也是需要健康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方法针对心的健康。因为身体的健康总会有一个限制,如果心的健康无法获得的话,人始终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闭关、打坐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自己,面对自己,清净自己,达到佛心,达成自性。这是一个让心健康的方式,脱离开日常的干扰,让心安静下来,纯粹的呼吸,单纯的作息,尽量简单的餐食,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亦无外界的干扰。义明帮忙选择的酒店所具有的氛围,也使得静修获得了一个纯粹的空间: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
仁波切说:圆满的人生,就是打破身体五官的局限,有能力来学习佛法,自己的“性”是非常有智慧的,通过学习它会成长。就好像一个穷苦的人,住在一个藏着黄金的屋子里,因为他并不知道所住的屋子底下藏有很多黄金,所以他一直很贫困。如果他早知道屋子底下有黄金,他早拿出来,生活就会好起来而不至于贫困。这就是人生的寓意,今天我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黄金,知道了就会有好的人生。有了来这里,拥有这个学习的机会,学会让自己的心健康,就会充满快乐和福分,就会知道自己的黄金屋。
快乐不依赖于外在而依赖于内心,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生活中却显得那样的不简单。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命运由机遇决定,如果无法把握机遇,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会获得快乐和满足。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由父母决定,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够强大,就会去找其他人,从“拼爹”到“拼舅舅”,现代社会不乏拥有这种认知的人,让人痛心。
无常就是变化
冉江仁波切继续问我们:试想你自己1~40岁的人生过程中,是否做过有意义的事情。因为40年过去,人生也差不多过去一半了,是否做了帮助别人的了不起的事?你在这40年里做过很多事情,甚至晚上睡觉做过很多梦,但是仔细观察自己,可以记住的事情有多少呢?又有哪些梦可以记住呢?很多事情都会遗忘,就像梦一样,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变化。
无常就是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一切法的状态,就是本性。因为无常,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变化、无常不是坏事,是自然而然的,只需要理解。平时生活中因为没有无常的概念,所以对于变化常常感到惊讶,这是准备不足。外在是无常的,但是内在的性是有能力来面对无常的,内外的结合是圆满,是有福报。
仁波切讲解这些观点时,外部变化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日常的体验就能感受到不断的变化,无论是四季、气候、自然的风光以及物种,还是生活的环境,与人的交往,所面对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对于内在“性”的能力部分我却不能把握得很透彻。六祖著名的论断“非幡动非风动而心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启示,这是否如仁波切所言的内在“性”是有能力来面对无常的呢?我还需要另外做些功课去理解才行。怕跟不上仁波切讲解的内容,我先把这个问题放下,继续听讲。
仁波切说:在日常生活中,有钱财,有名有利是不会持久的,因为这些东西不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甚至还会带来痛苦。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并不一定需要。因为看到邻居有的东西,你就觉得自己一定需要,结果一直忙碌。人群中的怀疑与欲望是很痛苦的,很累的。生活中的幻影所形成的快乐,如果是恒定持久的,就会做到底,这是好的幻影。但是如果舍不得会是更痛苦的情形。了解了这些,便会自然放下。举个例子,一顿丰盛的晚餐放在你面前,你知道吃了会非常快乐;但是如果贪吃,就会带来痛苦。如果你知道煮这一餐的人非常肮脏,你会不想吃,甚至会吐出来。
类似的情况很多,外在给予我们的好像是幸福、快乐,如果一直追求下去,放不下就是痛苦,这些情形我们常常会感受到。没有经过很仔细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就不会发觉这些追求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你在和邻居攀比的时候;你关注别人取得成功而没有随喜的时候;你只是感受自己所失去的而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时候;我们在拓展自己欲望的时候,已经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
仁波切再举例说明:听惯别人对自己说赞美的话,觉得很舒服,有人说了自己一点坏话,批评一下就不舒服,甚至非常期待别人的赞美。请不要在乎别人的赞美和批评,文字只是文字,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把这些当成没有意义的废话就可以了。对物质也是如此,不要执著,生活中得到的,比如很好的身份、很多的赞美、别人的批评,都不要执著,因为这些都不具有稳定性,一切都会随时变化,要拥有这个观念。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高兴的心态,人生本来就是无常,在生活中要去观察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别人赞扬你、批评你都不需要在意,这不是永久的快乐,无常与变化才是你需要接受的东西。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渴望考上好的大学,拿到所期待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惊喜和满足油然而生。大学毕业时,这所学校带给自己的欣喜已不复存在,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成为新的人生目标,能够得到通常意义上的好工作让自己满心欢喜,觉得这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了。不过随之而来的却是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规划着去哪里度假。当这一切都逐渐实现的时候,又开始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过程,让孩子又开始重新经历……这一切被我们看作人生的全部。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认为是天大的不幸。我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复,浪费在关注别人的评价和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上,每一个人生的节点,每一个目标都会被下一个节点、下一个目标所替代,除了不断的追求之外,没有学会感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虽然我们大学毕业,很多人甚至是博士毕业,其实都还没有学会如何度过人生。
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赞美,我们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为了让别人羡慕,我们透支了所有的时间和安静,这一切都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不安的恐惧导致稳定和确定的追求,我们甚至无法接受任何的变化,更不愿意面对无常这个真实的现实。
变化不是独自的改变,不是名利的获取,不是刻意主宰和控制什么。变化是主动迎合环境,和环境互动,变化就是淡然、自然和融合。没有其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只有内在的和谐与自然,只是需要时间和自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融合于环境,让自己和周围和谐,就是变化最好的形态。
如果可以领会变化的真实含义,那么变化就会成为我们最适合的生存方式,而当我们真正理解变化之后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受地域的约束,我们唯一需要改变的是:不应该为工作活着,而是为和谐活着。放下欲望的追求而遵从于自然,遵从于内心的安静,放下自认为是有价值的事情,放下所谓的“成功”,回归内心和自然。
我看过一段顶果法王讲经结束时说的话:“我现在78岁了,一生看过这么多的沧海桑田,这么多年轻人去世了,这么多与我同年纪的人去世了,这么多老人也去世了;这么多高高在上的人垮下来了,这么多卑微的人爬起来了;这么多的国家变动,这么多的纷扰悲剧,这么多的战争与瘟疫,这么多恐怖事件遍布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些改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当你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样东西是恒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即使是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这不是理论,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亲眼看到的事。”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载体,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生命本身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东西都在变化,没有痕迹,不露声色,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活力就在于不断地寻求变化,像溪水一样,自由地流进流出。假如我们可以认识生命而不攀附任何其他的东西,我们就能了解到生命只是来来去去而已,明白生命的无常,这样我们才真的懂得了生命,也因此拥有了生命。
人们痛苦和迷惘的根源,是希望获得一切永恒的东西:幸福和快乐永恒、成功永恒、被人尊重永恒,每一个目标都可达成永恒,甚至内心里渴望着生命永恒……我们多么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为了维系这些渴望的恒常不变,我们常常被虚假所蒙蔽,欲望也成为被利用的诱因。人们关注房价,没有买到房子的人期待着房价跌下来,而已经买了房子的人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新闻,一个楼盘降价时,已经买了房子的旧业主联合起来,把售楼部砸掉,让正常的工作无法进行,甚至需要动用警察来维持秩序。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无法简单地用商业逻辑、合约来诠释了。相信在那一刻,希望保持自有价值的欲望战胜了理性,同样也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导致人们相信一切都可以如旧,一切都可以保持原有的价值。这些渴望和期待,让我们忽视了无常的真相;恒定不变的观念和假设,会让人失去理性并显得脆弱,直接导致无法面对现实、接受变化。我们总是认为改变等于损失和受苦,变化就意味着不安全。这样的认识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中,使得我们总是为了维持不变而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努力,先贤说“变,是唯一不变”。变化才是恒定不变的,除了变化之外,人生会有什么是不变的呢?
在我所研究的领域里人们也能感受到无常,在人们不断地想确认未来经济何时复苏的2012年,却出现了奇迹,这一年的第一季度三星超越诺基亚、苹果一跃成为手机行业的世界第一。作为一个1998年才刚刚进入手机领域的全新品牌,三星突破了亚洲企业代工的宿命,此时的诺基亚已经超越摩托罗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并保持了14年全球领先地位。诺基亚想不到14年之后被三星超越。
三星不同于亚洲其他企业以价廉取胜。三星的智能手机并不比苹果的便宜,但速度更快,屏幕质量更好。三星向西方企业学习,注重创新、市场和设计,把自己定位为高端产品,这样反而脱离价格和成本控制的束缚。三星也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商之一,通过跑量,它降低了自己零部件的成本,又学到了技术。三星把一个亚洲企业成功地转型为创新型企业,并具有西方优秀企业的品牌和设计能力,这就是其创造奇迹的内在因素。不受环境的约束,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苹果如此、三星如此、华为如此、西门子也是如此。这些不受环境影响的企业都会围绕着创新展开自己的战略,并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到机会。
乔布斯曾经这样引用毕加索的观点:“‘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我们从不为窃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我认为,令麦金塔计算机(Mac)变得伟大的部分原因是,在它身上倾注心血的是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又是世界上最棒的计算机科学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苹果为什么可以成功,因为从思维方式上,乔布斯已经为苹果注入了全新的变化观念,难怪日本评论家嘲讽说:“我们可以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却再无能力奉献Walkman。”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不愿意面对无常,不接受变化的企业的例子。实际上,在柯达之前,很多摄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产了,如美能达、爱克发等,柯达应该了解到这个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技术带来的根本性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但是为什么依然没有逃离同样的宿命?如果分析柯达的困境,正所谓“成也胶片,败也胶片”,正是陶醉于胶片业务的巨大利润,在数码影像产品蜂拥而至后,柯达的转型显得沉重而缓慢。在错失转型的最佳时机后,柯达如今已不得不通过抛售专利等方式卖血求生。
在回顾这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很多曾经是行业巨头的企业无法延续自己以往的风光,柯达、瑞萨、黑莓、索尼、松下等,相反苹果、三星、华为等为什么会增长?失去辉煌的,一定不是市场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企业故步自封、自我陶醉,看不到危机,甚至满足于自己所具有的核心优势。创造奇迹的,也一定不是市场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企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转型和调整,时时让自己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这样巨大的反差,源于企业自己是否愿意做出转型,并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倾注足够的热情。转型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是如此重要,如果不愿意为转型做出努力,就会被淘汰。德国媒体评论认为:“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不要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优势,不要因为曾经的核心能力而让自己故步自封。导致这些曾经辉煌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对无常的理解不够,是因为它们不愿意承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更因为这些企业管理者的内心中,存在侥幸的心理,期待着市场还会留有空间,还会有怀旧的顾客。无情的现实打碎了这一切,无法面对变化,放下自我优势的企业,环境超越了它。
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无论是看待事物的方式,还是反观自己的方式,同时更需要开放的学习,在行动中呈现接受无常的思维方式,把每一次改变都视为一次全新的机会,努力让自己感受到这些机会带来的喜悦。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对于生活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与宽广,越来越接近本心与自然,由此带来的是真正的稳定和安然,此时我开始明白内在“性”的价值。
用索甲仁波切的一段话来开示自己:“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有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同样道理,改变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透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且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反射出来,并且把喜悦带给别人。这个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善心。整个生命便是在教我们如何发掘那颗强烈的善心,并训练我们实现它。”
让心安住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