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及难点
贺永顺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最近有个词汇频繁地出现在高层领导的口中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这个词汇就是供给侧改革。很多人其实可能并不明白这种提法的真正含义,更不知道这种改革到底应当如何去推动,应该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难度。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供给与需要的平衡,或者说追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经济发展永恒的话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又并不是等同的,有时候更加关注供给,有时候更加重视需求,从而形成了经济学中的两个大的学派,即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
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主要面对的是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经济学从一开始关注的主要是供给问题,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供给的动力,以便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这基本上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开端。但随着供给的增加,特别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现局部供给相对过剩的问题,经济发展出现了因为需求不足所导致的萧条。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此问题,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经济学。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是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从经济学实践中同样可以很看到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大约1998年之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品供给不足,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改革,如解放思想、土地承包、承包经营、利税包干以及鼓励私营经济等,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功地解决了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这一段时间中国所采用的主要是供给学派的理论,尽管当时对这方面没有明确或具体的提法,但其实前面20年中国政府的政策基本基本就是供给学派的一套做法。
但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因为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部分产品供给过剩问题的影响,中国政府开始转向需求管理,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以刺激社会总需求,一方面消化过剩产能,一方面扩大公共供给,这个政策后来一直持续到了2008年并达到了顶峰,其标志就是4万亿为核心的接近17万亿左右的政府性投资。需求管理本身的缺陷加上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导致整个社会越来越大的过剩产能,也导致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各级政府行政力量,整个国家经济也越来越缺少活力。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一路下滑,再也不见当日的辉煌。
我们对前面的情况做一个简单地回顾,目的是为了对这两种经济学派做一简单比较。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从长期来看,人类的经济发展的问题永远是供给问题,也就是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人的创造力,从而源源不断创造出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总会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这里主要指供大于求的相对过剩问题。当出现相对过剩时,这个经济体就可以认为是生病出问题了,解决的办法就是需求管理或是需求刺激。所以相对于供给管理来说,需求管理永远是短期的治病之策,不能作为长期的治本之策来用。
凯恩斯经济学曾经被视为神仙药方但后来又广受诟病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凯恩斯经济学本身,而在于使用其经济理论的各国政府,将一个用来短期治病的办法用于长期的发展当然会出问题。中国政府也是一样,本来只是为了解决1998年前后的经济问题而采取的刺激政策,后来却作为经济发展的常态化政策一直沿用下来,通俗地说就是将吃药当成了吃饭,经济发展不是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而主要依靠政府不断地投资刺激和对落后产能的保护,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难以为继!大家普遍感到过去的十年改革没有发展反而在倒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伸得越来越长,国有经济、权贵经济越来越多,民营经济生存发展日益艰难,经济创新的活力越来越弱,其原因就在这里。当然这也是中国政府目前要改变政策、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供给能创造需求,供给需满足需求。怎么能做到让供给始终能创造需求或是满足需求呢?核心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俗地说就是要持续不断推进和完善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这也就是所谓供给侧改革的真正内涵。这个改革的具体内容应当有哪些呢?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只能就重点内容谈一谈。
如果将一个经济体分为社会和政府两部分,我们可以将整个供给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社会供给,一个是政府供给。社会供给的主要是私人产品和服务,政府供给的主要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一个市场机制完善的环境中,私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由生产者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如果其产品和服务不能被市场接受,那他就不能生存就要被市场淘汰。所以,私人供给问题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正确,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可以激发创新创造,也可以淘汰掉无法创新创造的企业。
问题主要是政府供给,政府供给的产品主要是指有形产品,即主要指基础设施或是私人不愿投资的领域等,政府供给的服务主要是指公平公正竞争法制的市场环境,这也是政府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难的工作。政府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取决于公众对其过程的参与程度,也就是说主要取决于民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否则,政府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就有可能一厢情愿做事情,当然也有可能不受约束地做坏事,象前面十几年打着城市建设的旗号乱拆乱建的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下决心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不该管的不要去管,不该保护的不能去保护,该放权的一定要放权,要下决心打破行政垄断,要下力气解决民企进入障碍,该减税的要减税,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对象是政府而不是社会,尤其对于中国这样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的国家来说,改革政府更是供给侧改革的最主要内容。上世纪美国的里根政府与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在转向供给经济学过程中,都是大力改革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同时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最后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也是当前中国实行供给侧改革必须要清楚的地方。
供给侧改革下一步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呢?笔者也简单谈一谈:
一是可能会再次造成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前面说过,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当前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企业早就不适应市场了,但是政府出于稳定的需要,宁愿贷款也不让其倒闭,成就了一大批所谓只消耗资源的僵尸企业,这部分企业要退出市场必然会带来社会震荡。
二是可能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垄断国企的强力反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太过庞大,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都是依靠政府行政权力在垄断运营,如能源、通信、金融等,包括医疗、教育等行业,社会企业通过正常渠道不可能进入。垄断不仅造成优秀的社会企业无法进入,而且导致这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其产品供给最终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三是可能会造成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强力反对。长期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寻租好处的主要是一些微观经济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的发改委和经信委等,也包括一些政府主导的行业协会等,这些部门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市场机制的伤害。供给侧改革需要消除他们对市场的微观干预,而这方面的难度非常大。
四是可能会造成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反对。这些经营者主要是依赖行政力量取得市场利益而不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些不当得利者可以包括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严格来说,所有靠各种“关系”或灰色手段而不是市场获得利益的企业都在其中,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必然会触及到这些人的利益,或者说必然会打破这些人原来的营利模式,这些人必然会反对。
五是可能会引起一些政治上保守人士的强力反对。供给经济学派因为比较强调市场的力量,自然地就会要求弱化政府的力量,市场化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到政治管理层面。即使在美国和英国这样的传统市场经济国家,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和市场化改革都会引起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弹,更何况在中国这样奉行国有经济传统的国家呢?这恐怕是供给侧改革最终会遇到的最大难题!
当然不管供给侧改革有多难,现在的中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了短期的需求刺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也终于发出了要求全面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号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消息,因为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也欢迎各位读者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