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催贵延寿
-----东莞南社古村考察印象
风水可催丁催财催贵,并且可延寿。这在风水名著《玉经尺》中有这类阐述,如“人丁实系于长生,财禄必根于官旺,是以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赏闻英雄豪杰,实钟岳渎之灵。富贵荣华,乃系山川之秀。是故龙来入局,固有清浊之殊途,群砂翕聚,岂无吉凶之异应。或居于四维之地,或见于六秀之方,若尖齐高耸,君子可以求官,低小方圆,士庶亦应致富。”
2015年10月17日我在东莞风水名师黎炳均的引导下,与港澳风水名师符仁和珠海名师曾伟星一起走访了著名古村落南社村。这个古村落的谢氏宗族的发家史说明了风水的催吉功效。
南社明清古村落古村位于东江之南,寒溪河之东的马头岭与樟岗岭之间,周围有大片埔田,小山包种满荔枝。
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


村中心的长形水塘由四个水塘连成,其形似船。塘边的古榕绿叶婆。古村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历史。南社村拥有谢氏大宗祠、社田公祠、晚节公祠等30座。宗祠和古民居一字排列,临水而建。
“我们老祖宗尚仁公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别担任过广东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马。尚仁公37岁到南社来,虽然是给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这一传统代代流传下来,因此南社村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举人,29个秀才,其中有位先人还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被封为建威将军。”谢氏家族后裔、南社村委会主任谢全坤告诉游客。
谢氏先祖讲究风水,奠定了后裔生存环境的良好基础。据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时期岭南荒芜,谢氏始祖谢尚仁(追号东山)南迁时,携老扶幼,先至茶山芦获墩(今名芦屋墩),后见其“居址幽旷”,过于荒凉,“仍择于南社山水奇秀处所,置田立宅而定居焉。”
谢氏族谱有一段陈述风水之功效的文字:“风水三才,原相辅而行。古今建都、邑,立乡村,虽贵得天时人和,而未尝不资于地利。盖山回水汇之地,则才阜丁蕃,人文秀发。不然,虽尽人事,恐未足恃也。故作〈风水志>,使人知地培地脉.”


可见南社村的选址就是谢氏先祖的慧眼,不然的话呆在芦获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谢氏丁财两旺。
我们走进南社村,迎面是江南景色,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我佩服谢氏先祖的风水意识,告诫后人要注意培护龙脉。
“五行实系于龙家,祸福须取明于水路。” 首先让我们看看南社村的龙水交配情况。南社村依樟岗而筑,”罗浮当其左,宝山峙其右,清池绿水浸其前。至于远近丘陵,旋绕于其旁者,不可计数也。”
《东莞地穴诗.南社坑》:“狐猫来洗面,螃蟹出南坑。金鸡飞上岭,草尾寸珠横。水浪浮金印,葫芦水木行。此中五六穴,富贵定然生。”所载与《樟岗记》相类。樟岗下有三级鱼塘,各存一水。战争时期为防奸人投毒,不使一塘毒三塘,保证村民及无数投奔的亲朋好友饮用水安全,南村社环塘扩建,终成一独到之乡。
符博士在考察南社村水口时,很细心,特地出北门绕到后面看水流出的方向。我们随其后,绕到北门后,果真有风水看头,水经一个山墩下流向东北方,山墩另一侧即为谢氏祖坟所在地。
符博士和曾伟星老师测定几个宗祠和谢氏祖地后,不约而同地感叹,杨公古法传播到东莞,这里的宗祠布局完合符合杨公古法风水。
他们的测定数据为:
谢氏大宗祠立乾兼亥,临官水上堂,;可见该村始祖为求后代当官之心愿。
百岁坊, 亥山巳向 ,天井卯口放水,外水出甲卯方。
简斋公祠 ,亥兼乾丁亥小空,天井放水出丁口,冠带水上堂,艮寅水口。
壬天公祠 亥兼巳,天井乙口放水,右水倒左。


南社村谢氏后裔有今天的福报,饮水思源,就在于其先祖尊重风水,信奉风水的地利之用,才不断迁移至此,安居乐业,丁财贵俱全,而且长寿老人多。
今天这个古村落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等称号,游人如织,给当地人带来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这不是老祖宗创造风水景观所带来的效应吗?
相关链接:
南社村古建筑看点:
为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始建时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现存建筑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百岁坊坊祠结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官至副官,当时跟左中堂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官的谢遇奇而建,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