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之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的独立出来的价值。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因而这种运动也必然明显地反映在货币流通上。”[1]
马克思关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性论述,提示我们: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商品价值形式的代表,其发行数量一定要与商品价值相适应,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通过货币顺利流通的方式得以实现。如果货币发行过少,则流通中部分商品的价值就没有对应的货币来体现,经济运行就会出现通缩,经济就会受到损害。反之,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则必将虚增商品的价值,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在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的条件下,如果过多的货币不能通过商品价格上涨的方式得以消化,则必将进入存量资产领域或者存量资产证券化领域,进行投机或保值增值。
8.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
“如果一个货币加快流通速度,另一个货币就会放慢流通速度,甚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因为流通领域只能吸收这样一个金量,这个金量以它的单个元素的平均流通次数,等于待实现的价格的总额。”[2]
马克思上述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对于货币流通量产生影响的论述,说明了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一定商品价值总量的前提下,市场所需要的货币不但取决于货币供应量,而且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其能否做到与商品价值总量的统一,同样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一定的商品价值总量条件下,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体现商品价值总量的货币供应量应该是减少的。由此提示我们,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保持商品价值货币表现形态稳定的关键,在于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稳定。
9.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3]
马克思关于商品之间交易清算的描述,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处理“三角债”问题提供了借鉴,这种方法目前已在银行以及证券等金融结算中得到广泛运用。与此同时,这一论述要求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对于货币供应量的确定要适当地考虑支付手段互相抵消的因素,防止货币供应量过大对于经济运行造成损害。
10.货币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撑
“对G-W来说,商品不断存在于市场,即商品储备,却是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条件,是投入新资本或追加资本的条件。”[4]
马克思这一论述说明,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虽然货币成为一切商品价值形态的代表,但货币在作为一切商品价值形态代表的同时,在实体经济领域必须存在与这些价值形态相对应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即货币只有顺利地转化为商品,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11.商品供给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协调
“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受任何损害。一方面,货币市场受到压力,反过来,货币市场的缓和又造成大批这样的企业的产生。货币市场受到压力,是因为在这里不断需要大规模地长期预付货币资本。另一方面,社会的可供支配的生产资本受到压力。因为生产资本的要素不断地从市场上被取走,而投入市场来代替它们的只是货币等价物,所以,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将会增加,而这种需求本身不会提供任何供给要素。因此,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价格都会上涨。”[5]
马克思关于货币供给与商品供给之间关系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货币供给与商品供给保持一致,物价才能稳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发展。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货币化所导致的货币供给过多,如果不能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式加以消化,则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由此给经济运行带来伤害。此外,在虚拟经济条件下,虚拟资产价格出现的泡沫也会增加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由此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因此,为了使货币供给与商品供给保持一致,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货币化程度;另一方面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倡导价值投资,使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虚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12.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最终转化归宿
“为了开始商品的再生产,在商品生产上消费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必须用实物来补偿;在商品上消耗的劳动力,同样也必须用新的劳动力来补偿。因此,通过出售商品得到的货币,必须为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这些要素,不断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6]
马克思关于货币形式必须转化为商品形式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社会再生产所依托的使用价值的不断延续,是价值延续的前提条件。如果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不能转换为与之相对应的使用价值,则这种价值对于生产而言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这一观点对于当前引进外资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配套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对于外资的盲目崇拜,对于外资而言,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生产要素流入,则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种外资流入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资本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