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货币供求影响商品交易总量和价格
“在另外的情况下,通货的绝对量不会影响利息率。第一,这是因为通货的绝对量,假定周转的节约和速度不变,是由商品的价格和交易的总量决定的,最后是由信用的状况决定的;第二,这是因为在商品价格和利息之间并无任何必然的联系。”[1]
马克思这一论述,说明在一定的时间点,决定货币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在于商品的供应量和价格,当货币供给过多时,商品就会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吸呐多余的货币;反之,则会通过降价的方式补充货币供应。至于信贷资本的供应完全是由社会闲置资本量的多少决定的。这一论述提示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4.货币交易需求
“对于货币M1的需求产生于我们对于交换媒介的需要,也就是说,产生于交易需求。我们保持通货和支票存款以便购买商品和支付账款。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增加,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从而增加了我们对于M1的需求。对M的交易需求很容易地会受到持有货币的成本的影响。当可供选择的资产的利率相对于货币的利率而提高时,居民和企业势必会更加经济地确定其货币持有量。另外,人有时将不生息的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保存,他们需要保护他们的某些财产以免受损于经济生活的变动,避免做出将全部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蠢事。许多投资者都愿意要使用的那只篮子是一只极其安全的资产篮子。这种资产可能是一种收益率高的支票存款,M1的组成部分,也许可能是M2中的一种准货币,或许是一种储蓄帐户或货币基金。”[2]
笔者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是与对应的交易对象(如物或服务等)保持一致的,如果这种交易需求受持币成本影响而表现为资产需求,那么,一些生产产品(如物或服务等)就不能与货币相交换,进而会对经济产生收缩作用,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打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证券、债券市场赢利效应影响,一些从事交易需求的货币可能会纷纷进入资本或货币市场,一方面使实体经济失血,另一方面抬高了资产价格,给实体经济运行带来损害。因此,作为交易性货币,除了一部分处于交易间歇期而形成的货币可以用来进行资产投资以外,其余部分是不可以按照收益大小的原则任意购买资产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存在交易性货币购买资产,则必然是实体经济中出现了不能购买的物品或者由于分配不公等因素造成的。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产品供给虽然与交易性货币在量上是一致的,但由于交易性货币在居民之间分布不均,从而导致社会产品供给与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在结构上不平衡。
就进入资本市场的货币而言,理论上而言,其只能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货币化的价值以及暂时性交易货币的存量部分,其主要通过增加存量资产价值(资本市场价格上涨)或通过流量产品价值扣除的方式(进行有报酬的投资)来消化其没有产品相对应的价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央行发行没有实物产品与之相对应的增量货币影响下,这些增量货币也会通过增加存量资产的货币化价值或者通过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来实现其没有实物产品作支撑的价值。
总体来看,货币的需求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交易性需求和资产性需求之间进行切换的,而是在很大程度由实体经济具体运行情况来决定。这就要求在货币政策取向上,应将货币更多地用于发展实体经济上面,防止出现资产价格泡沫
15.LM曲线所必需的外部条件
“为什么LM是向上倾斜的,比如说GNP增加,随着GNP水平的上升,对于M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但是M的供给没有增加。那么,为了满足新的交易需求,额外的M从哪里来呢?它来自于较高的利息率所释放出来的货币。”[3]
笔者认为,这种论述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社会存在一个闲置的货币储备库,假设不存在这样一个货币储备库,则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GNP量的扩张必然通过缩减每一个单位GNP价值的方式使GNP总量保持不变。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在货币供应不变的条件下,LM之所以与GNP之间保持正相关关系,主要取决于在初始货币投放过程中,一部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货币,这部分货币一直停留在资本市场领域,通过资本利差或投资收益消化其价值。在GNP增长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新增的货币投入,因此相对于GNP总量而言,每一个单位GNP价值量降低了。实体经济每一单位GNP价值量的降低,打破了原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每一单位GNP与每一单位虚拟资产价值分布的均衡,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则,一些分布于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必将会通过向实体经济进行投资或提高贷款资金利率的方式,实现两个市场单位产品价值含量的均衡。反之,当经济出现收缩时,其会产生相反的变化。因此,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发现在央行不增加货币发行量的前提下,货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流动,来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每一单位产品价值含量的均衡。有鉴于此,在当前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16.财富与收入
“财富是一种货币存量,收入是一种货币流量。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赚得的或取得了货币总量;财富是一个家庭在一定时点上所占有的有形的和金融的资产的净存量。”[4]
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的不断增加会使收入流量与存量之间以及财富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一般而言,人们会抛弃货币形式的财富准备,而将之换成房产等不动产准备,由此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对经济形成冲击。因此,保持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对于经济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17.在交换中实现物的价值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5]
马克思这一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便是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充足的货币供给,使货币供给总量与经济发展总量相协调,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8.实际流通中所需金银货币量的决定因素
“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6]
马克思关于实际流通中金银货币量决定因素的描述提示我们,在信用货币条件下,保持适度的货币供给是商品实现顺利流通、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