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汽车是个伪命题 定制化电商平台伪中作乐


   对于汽车电商模式的探索中,有那么一种以定制汽车模式切入的,其代表为MG GEEK,其做了差不多两年了,但是其业绩或者影响力也几乎只有圈内人知晓,其影响力远远不如几个O2O洗车的平台,虽然他们死在了家门口而多遭诟病,但是O2O模式或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是行业还处于早期,死亡几个不知深浅的三青子在所难免,就是当下的电商平台除阿里京东之外亦死亡无数,但当下已然人再否认电商平台的存在和命题了。

 

  所谓的个性化定制汽车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收集到用户需求,将这种需求征集公开化,推出用户定制汽车的专门网络销售活动,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体验和服务。车企在某个车型基本款的基础上,推出用户自选菜单。用户可以在汽车内设配置甚至主体部件上做出个性化选择,比如是否加装分区空调,是否安装天窗,是否需要视频导航仪,是否需要座椅加热等等。

  其实,上述的这些定制化的服务,在改装车友看来真的是弱爆了,这些还都仅仅只是改装车友不屑于思考的问题,但是对于量产车来说却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那么又怎么能够完成用户对于汽车的个性化需求呢?我看是只能望车兴叹空悲切了。

  定制化最大的软肋还是在它根本完成不了真正的个性化的需求,仅仅只是车身颜色和一些简单的配置的有无,这些成熟的车系当然都是必备的选择,那么,这个定制也不过就是个噱头和营销手段而已,其电商模式无非是其外表包装的华丽而已,其聚客能力也未必就真正的那么强大,能够将个性化需求的人群聚拢到一起,实现一个爆发后,达到品牌价值的外延和消费群体的扩充的目的,这依然是一个正常品牌的传播路径,而加上这么个个性化定制的外衣就显得高大上了,但这高大上同样是个双刃剑,它本身就拚弃了大众化的用户,当然大众化和中庸用户也首先会拚弃它,那么上述所说的传播路径也就走近了死胡同,所以说,这么个个性化的噱头不仅不是提升品牌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实现,反而是自建窠臼委身小众化的失败手法。

  再者还有一些所谓的汽车电商的创业者,为寻找汽车电商的突破口而选择了定制汽车的模式,这更是荒得匪夷所思,一款或者一个车系尚未成功,甚至于由此走进死胡同的品牌策略,却成为了他们平台的主流,我想第一不会有那么多主机厂的人那么傻,都拥挤进定制化汽车的序列,即便有很多,也不过一时兴起,一时的繁荣,等他们品尝到苦果,也就一哄而散了,他们散场之时也就是定制汽车模式的电商平台轰然倒塌之时。

  汽车电商大家都喊了很久,也有很多人忙了很久,更有很多人困惑了很久,究其原因还是,这个市场做电商无法创造增量,大家都是在存量上打转转。现有的电商模式均和专车服务无法相比,因为专车服务是创造性地将私家车的闲置生产力纳入到了出租车体系里面直接创造了价值。那么存量就真的不需要电商了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果不需要的话,那么阿里也不会有今天了,但是O2O模式就需要是反向的,也就是从线下到线上,提升整体行业效率这是汽车电商的价值所在和大方向,反之一个不创造价值的企业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即便融资再多,风头过后钱烧光了也就完事了,如果还没有看清楚这一点而只知道烧钱,就会造成惨败的后果。

  所以说,汽车电商的目标的策略制定的时候,看不清这一点是很悲惨的,在一个伪命题中死去,但且不知道自己为何生,更不知道自己为何死,这样的死法是不是很悲哀。谨以此文,奉劝那些死在家门口的O2O创业者们,好好反思,再战还是不迟的,汽车电商市场才刚刚开启大门,机遇与挑战并存,有能者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