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2月21日)收盘之后,一个大消息在市场中流传: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正在调研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行性。
于是有股民做一脸恍然大悟状:怪不得呢,今天银行股突然大涨!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真的会这样做吗?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关注了最近美联储加息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美国加息的时候,加的是“联邦基金利率”,其实就是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而中国央行加息、降息的时候,针对的都是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此前中国没有利率市场化,央行制定详细的存款、贷款的利率表格,让各大银行严格执行。后来,中国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贷款可以向上浮动,但央行制定了浮动的空间。
到今年年底,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宣告完成,至少从表面上看,存款、贷款的利率已经完全放开。但央行仍然公布基准利率,给银行参考。从长远看,如果中国要搞真正的市场经济,央行最终将不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
到那时,中国的基准利率应该跟美国类似,主要是指同业拆借利率,以及回购利率。但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为银行习惯了有一个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参考,政府也担心“失去坐标系”之后,银行瞎搞。要知道,中国的银行多是国有资本,他们在竞争的时候,会比真正私人控股的银行更彪悍、更缺乏理性,反正亏了是国家的。
事实上,1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的结论是:
会议指出,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要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要继续发挥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参考和指引作用,用好短期回购利率、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理顺政策利率向债券、信贷等市场利率传导渠道,形成市场收益率曲线。
三要加强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和风险防范。防控和监管越到位,利率市场化程度就会越高。
所以,即便是央行调研“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国际市场风雨飘摇的2016年,在国家着力防范金融风险的2016年,也不可能真的这样做。要做,也要有一定的过渡期。
话说回来,如果央行真的这样做了,会是银行股的利好吗?恐怕未必是,因为现在银行间的竞争是被“基准利率”限制在一定空间里的,如果取消了基准利率,竞争只会变得更加惨烈。到那时,银行的利润恐怕要降低。
至于12月21日银行股的上涨,恐怕还是跟“万科效应”有关。有股权之争潜在题材的,最明显的就是民生银行,所以它冲击了涨停,带动了银行股上涨。还有,就是近期可能会有新一轮降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