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国尧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中产阶层引领主流生活的时代,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国游客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至于国内,每当黄金假期,各地景点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场所。
由于旅游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整个产业链的贡献来看,说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已经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中国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3.%以上,创造了1亿多个直接就业的岗位。2014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突破一亿人次,今年有望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350万人。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业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繁荣景象。作为“无烟产业”,各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投资旅游业,同时带动了餐饮业、旅游地产以及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的就业岗位不断创造,旅游业对刺激内需、增加外汇、完善配套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与任何一个产业一样,过度发展一定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中国旅游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景点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市场无序竞争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发展过快造成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下降等几个方面,其它如服务标准缺失、相关法律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配套不紧密等也对业态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景区乱建设
一些地方政府以转型创新的名义引导旅游投资,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在不经过严格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仓促上马新的旅游开发项目,以致当前普遍存在着旅游景区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这样势必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呈现整体失控的现象。
央视曾经报道过海南某国家级贫困县居然以“弘扬楹联之乡”的名义,投资上亿元,在1.7公里长的公园道路两侧建起了87座制作粗糙的牌坊群,还扬言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牌坊群。这个纯属无厘头的“创意”居然得到县委常委会的“一致通过”,于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创意、规划、运作到建成牌坊群,前后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拍脑袋项目不但占用良田,破坏了当地原先的景观环境,还使得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成为远近传播的一个笑话。
近年来,由地方政府主导或推动的类似山寨版“天安门”“白宫”“埃菲尔铁塔”“圆明园”,以及不断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各种巨型蛋糕、超级粽子、离谱宴席等新闻层出不穷,究其新闻由头,官方的回答往往集中到“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题上。
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不计后果的过度建设,既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又破坏了景区整体形象,甚至冲击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冠冕堂皇的大拆大建后面又总是与权力腐败息息相关,也与中央倡导的节俭风气相违背。
地方政府主打景点牌,既要有市场意识和政绩观念,更要有环保意识和民本观念,一些发达国家开发或扩容景点前,一定要征得原住民的同意,哪怕只有一个原住民反对,景点建设就动不起来,因为,老祖宗留给子孙的青山绿水既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明。
实际上,景区并不是靠大拆大建和不断扩容改造硬件来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品牌的竞争力,而品牌的背后则是品质、品位和品名。与其花大力气整治硬件,不如在整合景区现有资源上动脑筋,抓准景区的旅游特点,树立景区独特的文化气质,即使要做一些改造,也要在打造具有差异性的竞争力上下功夫,如果所有的景区都在一种观念下扩张,如果丧失了景区的独特魅力,那么这个景区实际上就不存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门票乱涨价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的景点持续掀起门票涨价之风,一些景点门票价格上涨幅度之大,上涨时间频率之短,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此后,虽然国家发改委先后4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但是在旅游旺季人山人海的诱惑之下,这个通知基本上成为一张废纸,不少景区门票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使得网友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以凤凰古城为例,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名胜风景区开始实施“一票制”,即对进入“古城核心区”的游客进行每人148元门票的收费。而在此之前游客进入凤凰古城是不需要收取门票的。
凤凰古城以其湘西特有的民俗特色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知名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名片作用,也带给游客安逸闲适的良好感受。然而“门票新政”一经提出,公众所持态度多为负面的批评,有人直言不讳:这么高的门票,多数有意向的游客会选择取消前往的念头。有人认为这是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一个非常愚蠢的短视的政策。对比杭州西湖免费开放的十几年间,无论淡季旺季,游客始终保持在高位,每个长假期间,杭州市都能交出上百亿元的外地游客在杭州消费清单。
一个人到了他乡旅游,吃喝拉撒睡,哪都要花钱,很多去旅游的人平时省吃俭用,为的是在旅游时大方地花钱,中国人讲究穷家富路,去旅游,更多的钱都愿意花在吃喝和购物上,去景点游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甚至对拖家带口的旅游者来说,去景点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所以门票一涨,就不会去了:天下景点多的是,我为什么非来你这里不可?
门票价格过高还剥夺了大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风景观赏权,全国性的景区门票上涨必将导致全国游客国内出游率降低,影响关联产业的发展。不少游客很可能因为国内景区门票集体上涨,而更倾向于出境旅游,导致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出现外溢的局面,据相关统计,2014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旅游业逆差达470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年旅游逆差将超过1000亿美元。虽然这个巨大逆差不是由景点乱涨门票直接造成的,但是显然脱不了干系。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明显过高。各旅游发达国家景区门票共性是价格低廉,一般不超过人均月收入的1 %,甚至国外有许多景点也是免费入门的。发达国家各大旅游景区经营者在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服务经济意识,仅把门票收入作为一般收入。反观我国一些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政府管理者,他们把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当成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忽视由旅游拉动的消费收入。门票价格看似增加了政府的显性财政收入,实则使得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失去了大把的隐性收入。乱涨门票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当然,试图以涨门票的方式在旺季——特别是在长假期间控制游客的数量,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问题是,出台涨价的政策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政策,有涨必有跌,有的地方一涨就很难跌。
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实际上,2013年10月1日就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其中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其门票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收费或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相关方面的意见,认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所以,当务之急是抓紧制定出台旅游行业的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并逐步严格按照一案一卷的要求建立长期的成本监测机制和价格管理数据库,掌握行业的有关主要信息,避免过分依赖企业单方面提供的成本资料。可以在景区设置旅游价格标准公示栏,公布价格举报投诉电话。这既可接受社会监督,又能增强游客的自我保护意识。还要开展经常性的旅游价格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旅游旺季、旅游黄金周的价格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导游乱作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职位——导游,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2014年五一期间,网上惊曝消费过低是游客“不讲道德”的视频,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导游职业素养过低的话题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导游作为整个旅游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特别是导游在服务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从业者学历层次偏低,等级结构、语种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业务水平不高;私拿游客购物回扣公开化,有“刀游”“捣游”之称,导游和游客间爆发的矛盾冲突长期占据旅游投诉量的前列;导游服务规范操作不达标,包括“游而不导”,不按照流程单进行活动,私自增加或者减少约定行程等方面;个性服务意识缺乏等等。随着旅游活动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很多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趋向具有个性化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更高素质的导游提供更高水准的服务,显然,以导游队伍目前的总体水平,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政策层面看,目前我国对导游职业定位缺少科学的规划。导游本是自由职业者,可以兼职、可以组织专业公司。但是政策决定导游必须挂靠旅行社才能缴纳三险一金,这样旅行社就要向导游收取人头费。不少导游没有合法固定的工资收入来源,与景点商店合谋游客的购物回扣等手法成为业内长期风行的“潜规则”。从这个角度看,导游实际上是处在旅游产业的底端,是产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导游的基本权利、责任与义务,并没有法律的保障。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导游松散的职业状态决定他们缺少归属感,而且导游必须应付社会偏见与来自旅行社的压力,这种双重困境使导游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并不看好,因此产生消极怠工的心理,也吸引不到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因导游问题发生很多旅游事故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导游,景点与节点城市之间的交通服务者也存在不少问题,黑车、黑司机泛滥成灾,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去年发生的陕西淳化旅游大巴车坠崖造成了35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出事的车辆就属于“营改非”车,说白了就是没有从事旅游客运资质的黑车。
另外,景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低,景点内商贩经营状况混乱,旅行社工作人员唯利是图等现象也是积重难返。中国旅游从业人员急需整体提高素养,要进一步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为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导游收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导游队伍活力,增强导游岗位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拿出专项资金进行景点营销、公关礼仪等专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从当地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退休人员中聘请高端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的企业管理队伍中,努力提升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
旅游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是动物的迁移基因在起作用,是人类永续的一种生活方式,求新求异求变求奇求险求乐是游客的终极愿望。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第二经济大国,这两个要素决定了中国旅游业无论如何是一个朝阳产业。当我们面对现实的发展困局时,就必须加快旅游体制改革,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探索旅游业运行的新模式。唯有如此,才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业的积极因素,趋利避害,为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作出产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