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觉得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到大学甚至博士生毕业,阅历经历都太单薄,仅仅是一个善于应付书本知识的平面人,而一出离学校到社会,要求这个平面人立刻要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人,就给青年人带来很多的困惑,甚至,某些残缺相伴终身。所以在这个提案里面,个人觉得要针对真正的”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吸收知识的工具来考量青年人才培养问题。
2、觉得目前的教育即“重理轻文”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问题。即使是“文”,也把重心放在经济、法律、管理等等实用性文科的工具型人才的培养上面,而很大程度忽略“人之为人”所应当具备的思想辩证、文化深度、审美情趣、生活艺术、历史洞察力等等的精英培养。造成现今人的功利性、短视性、浮躁性。所以在这个提案里面,个人觉得应如何加强人们对忽略已久的历史文化、精神思想的高度重视,而真正的开始打造精英的思想和洞察力,这是重中之重。
3.目前社会上有个说法,即中国学生一上大学就开始在浪费时间和生命,个人觉得这真是悲哀的事实。大学本应是最具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的地方,但是很多人走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却发现虚度光阴,而高考之前的时光又辛苦得不堪回首,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高考之前的尚且不谈,大学阶段,个人觉得要亟待改革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切实将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本“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来,可以参考国外的考评体系,切实扭转目前的考评体系。这个其实也跟我们现在已经形成的短视和功利文化密切相关。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把教育切实的放在一个长期甚至长期不可见的位置上,大胆革新,未来中国才有盼望。
我的一些看法: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高水平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精英、未来的领袖人物,而不是简单的做一个职业培训(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是在职业培训工作,离“人才”的差距还比较远)。当然,这个精英或领袖人物,不一定是说将来一定成为高级官员、商界老总什么的,而是类似于《圣经》所教导的:作光作盐,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职位与社会地位高低,都能够尽心、尽力、尽意地做到很精致,成为改变家庭、影响他人、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人。
因此,无论是什么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举措、保障制度,除了能够确保学生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外,还需要拓广知识面:
其一,包括理工科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
其二,特别强调深入社会底层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正视贫困与疾病等问题,鼓励学生用乐观的精神和同情心,通过切身感受贫困与患病人群的生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去影响乃至改变社会;
其三,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尊重与对话、思维训练和公共精神的熏陶,侧重提高学生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公共问题上的决策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等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服务社会的理念熏陶;
其四,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要重视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实施“通识教育模式 + 精英教育模式”的培养模式,造就“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开放性和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及工程师。重庆大学的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整体开课情况还不错,但学生不愿意学,很多人只是把它当做完成学分,根本不去上课,或者上课也只看自己专业的知识,浪费了资源;
其五,理工科的学生,也应该把握以下素质和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与交流,持有谦卑心、同理心,尊重他人,考虑他人的尊严、权利和需要;抗压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独立人格与批判性思考;一定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思考与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进取心、责任心、自律性;面对未来未知挑战的创意和创新精神。
高素质青年人才培养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