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和庄博客 :读史笔记------马君武:爱动武的大学校长


 

马君武塑像

 

和庄博客 :读史笔记------马君武:爱动武的大学校长

 
 
马君武:爱动武的大学校长
 
 
在中国近代史上,马君武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马君武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马君武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他懂得英、法、德、日四国文字,精通数学、物理、化学、冶金、生物、农业等自然科学,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也有研究,翻译了大量外国书籍。《共产党宣言》的纲领,就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将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然而对文化颇有贡献建树的马君武,却是个爱动手动武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君武以广西代表身份赴南京,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其时,革命党人将袁世凯视为可以争取的势力,黄兴、孙中山先后致电袁世凯,提出保证说:若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赞成共和,中华民国大总统“以功以能,首推袁氏”。1912年2月15日,南京政府正式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时提出三项条件:首都必须定在南京;袁世凯必须来南京宣誓就职;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心怀叵测的袁世凯久久不来南京就职,南京政府只好特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人为专使,北上迎袁世凯南下就职。2月27日,蔡元培、宋教仁一行抵达北京,袁世凯一面以极其隆重的礼节迎接,一面采用段芝贵的计谋,唆使曹锟第三镇军队发动兵变。29日晚,北京城突然枪声大作,火光烛天,蔡元培等人仓皇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袁世凯就势电告南京,要平息兵变,必须坐镇北京。专使回到南京,向临时政府成员报告北上情况,提议取消袁世凯南下的要求,准许其在北京就职。与会者听取报告后,都主张由陆军总长黄兴统兵北上,仍以迎袁世凯为名,趁机扫荡北洋军阀及封建专制余毒。
 
其时,蔡元培持重不语,宋教仁则说:统兵北上,并非儿戏,津浦路上我方兵力只能到达徐州,直鲁两省均为北洋重兵驻守,我方若出兵,北洋岂肯轻易放过?势必引起战争。宋教仁的话还未说定,马君武就大声呵斥道:“你为袁世凯作说客,出卖南京!”照着宋教仁的脸上就是一拳,宋教仁的左眼顿时受伤出血。孙中山立即呵斥马君武:“你太粗莽,须向教仁赔礼。”马君武听命,上前要与宋教仁握手道歉。宋教仁说:“我眼痛,不好伸手。”孙中山又道:“此事关系重大,改日再商议。”于是大家相继退出总统府。黄兴送宋教仁回公馆,一再安慰他。宋教仁说:“马君武粗暴,我知道,但说我出卖南京,岂有此理!”黄兴说:“君武有口无心,孙先生教他认错,当面赔礼,革命党人说了算了,不必计较。”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
 
1917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
 
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很轻易地占领了我东北。马君武义愤填膺,于11月20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了感时之作《哀沈阳》:
 
其一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其二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诗中赵四指赵四小姐赵一荻,朱五指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女儿朱湄筠,胡蝶系当时红影星。诗中谴责说,九一八之夜,日军进攻沈阳我军北大营,而时任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却在北平与佳人跳舞,对沈阳事变不理不睬。诗中事实虽然有些不实,但激荡其间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异常强烈,发表后不胫而走,风靡全国,传诵一时,各报纷纷转载。张学良被视为风流将军,不抵抗将军。马君武对此诗甚为得意,说这些佳句足以和吴梅村痛谴吴三桂的《圆圆曲》相媲美。
 
痛斥少帅张学良好色误国的马君武,年轻时也曾中过改良派梁启超等人的“美人计”。
 
马君武在成为革命党之前曾师从康有为,做过万木草堂的弟子。因此他到了日本后,是《新民丛报》的撰稿人之一。万木草堂的大弟子、改良派旗手梁启超对他也非常倚重,1902年春离日赴美时,曾将《新民丛报》交他署理。可是当梁启超从美国回到日本后,发现马君武变化很大,工作很不上心,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很少,而且思想渐趋激进,有“离枝别恋”之态。他将这件事告诉了弟子罗孝高,罗孝高表示,要笼络马君武不难,他有个办法,只需“如此如此”。梁启超听了,也以为妙计。于是,两人依计行事。罗孝高化名“羽衣女士”,不断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艳诗和小说,梁启超则以编者的名义,在后面加上按语,略谓:“羽衣女士,广东顺德人,才貌双全,中英文皆有极深造诣,现在香港某女校执教”云云,还有意拿给马君武看。
 
果然,马君武读了这些诗文,内心冲动不已,忍不住去问这位羽衣女士的底细。罗孝高见他中计,便谎称羽衣女士是他的表妹,不久就要来日本留学,还拿出一张照片,以示所言不虚。马君武见了照片更为心动,要罗孝高代为介绍。罗孝高表示,他这位表妹自视甚高,从来不纳俗交。要介绍也可以,但最好先通信。马君武立刻做了八首七律,交给罗孝高。诗寄出后,羽衣女士有了回函,表示对马君武非常仰慕,还希望在《新民丛报》上,经常看到他的诗文。马君武大喜,开始不断地作诗作文,《新民丛报》上又可以经常见到他的大名了。
 
然而这种假戏,毕竟维持不了太久。羽衣女士既说要来日本,迟迟不见,就让马君武起了疑窦。经他一再追问,罗孝高又编造了一封信,说表妹即日起程,某日即到横滨。到了那天,马君武带上诗稿,如约到了横滨码头,可是苦等不见人影。他感到事有蹊跷,回到东京严词逼问,罗孝高只好承认,这位“羽衣女士”是他扮演的。那张照片,是广东的一名妓女。马君武听了气急败坏,“撕其稿,愤然去”,与罗孝高绝交。马君武中了“美人计”,很快在留学生中传为笑柄。也因为这件事,马君武与《新民丛报》的关系也从此断绝。曾有论者说,马君武从改良转向革命,主要是这件事造成的。
 
梁启超与罗孝高为了骗取马君武的稿子,施展“美人计”,玩弄了马君武的感情,实在是不应该。但梁启超毫不以为过,逢人便说如何利用“羽衣女士”骗了马君武的许多篇诗文,弄得此事沸沸扬扬。梁启超还作诗两首,对马君武极尽调谑戏弄。原诗题为《题东欧女豪杰代羽衣女士》:“磊磊奇情一万丝,为谁吞恨到蛾眉?天心岂厌玄黄血,人事难平黑白棋;秋老寒云盘健鹘,春深丛莽殪神蠄;可怜博浪过来客,不到沙丘不自知。”“天女天花悟后身,去来说果后谈因;多情锦瑟应怜我,无量金针式度人;但有马蹄惩往辙,应无龙血洒前尘;劳劳歌哭谁能见,空对西风泪满巾。”
 
1940年8月1日,马君武在桂林病逝。国民党中央决议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特派代表致祭,为其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蒋介石致唁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送挽词“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送挽词“教泽在人”。
 
 
 
附马君武代表诗作:
 
【京华早春】
 
山深三月犹微雪,林密长宵觉峭寒。
 
图籍纵横忽有得,神思起伏渺无端。
 
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
 
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