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自然是大学里才有的职称,今天在大学里评一个教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职称和资源、收入、待遇、社会地位都紧密相关,大学里干,一生混不到个教授,确实有点难难过。不过教授名额是有限的,没有博士学历,决不能评上教授,还要有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还要有上课时间要求。现在高校里僧多粥少,评教授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记得前几年老朋友张鸣教授和学校交恶,在网上闹得很大,我还写博客劝过,也就是为了另一位老师能不能评教授。我一个极好的朋友,在美国读了十年书,拿了博士学位回来,论他的水平,绝对全国一流。不过因为这些年不在国内,没有相应的课时,结果只评了一个副教授。
所以大学老师们把教授看得极重,这不仅是职称,它还是荣誉,也是尊严,这也只有大学才能有标志了学术地位的标志物。教授是不能轻易授予人的,也不可能轻易授予人。
兼职教授。其实兼职教授必须是教授,是另一个学校的教授到本校来任课,比如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被中国政法大学聘请了做兼职教授,这个教授已经是北京大学评定了的。当然,对于中国政法大学来说,这个兼职教授,其实已经是别的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请他做兼职教授,是更多的利用其它学校的优质教授资源,这个教授也不占本校的教授名额。所以一些知名教授经常被别的学校聘为兼职教授。对这些教授来说,他已经有教授的职称,被其它学校聘为兼职教授是一种认可和荣誉,也多少收一些课时费。
其实要说兼职教授这事,获利还是学校多,因为学校用不多的付出,得到了更多的教师资源。
客座教授。把社会上一些人聘为客座教授,为什么聘请这些人做客座教授,道理非常简单,一个学校仅靠本校教授,是不可能向学生传递足够知识,需要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所以需要一些社会人士来讲课,做讲座。为了表示尊重,就授一个客座教授的荣誉称号,客座教授也不会占教授的名额,也不会拿工资。其实社会上也是非常清楚,客座教授不是教授,有人在高校当作客座教授,未必一定有高校老师一样的学识。
学校为什么要聘请客座教授,因为无论是名人还是企业家,客座教授是有一些本校教授未必有的能力,他们讲座和授课的视角与本校教授都还是很大不同的。同时用客座教授也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事。我自己是在北京邮电大学给MBA开着一门《第七次信息革命和电信业发展趋势》的课,这课已经5年了吧,我这门课还是很受欢迎的,因为接触的面不同,相信北邮的老师自己上,未必有我讲得好,同学们的反映也很好,每次讲完了,总有一堆同学来合影留念。我在外面讲课,报价已经是每小时万元,北邮给我课酬是半天1800元吧?所以每次吕老师见了我,都抱歉地说,我们请你做客座教授。这个名义也算一点补偿吧。乔校长向别人介绍我时,也说这项老师是我们学位客座教授,一下子让我们亲近了很多,我也觉得为北邮上课是份内的事。结果吕老师说是说了,一直没有给我个证书什么的,我也不会开列这个名头。所以客座教授是低成本利用社会资源,拿个名义换了实利。
对于如何聘请客座教授国家并无规定,各个学校针对不同情况会有一些要求。把客座教授想象成多高荣誉,其实被聘为客座教授的都是名人、企业家或是某个方面有造诣的专业人士,高校有这些人做些讲座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是十分有必要。学校给不了太高费用,给个荣誉,就别纠结这名誉多值钱了,其实那些名人这个虚名对他真有多少帮助?
包括邓亚萍这个兼职教授(其实应该是客座教授),邓亚萍能从中得到什么?她需要这个虚名?中国政法大学还能给她钱?这事她能看上中国政法大学就不错了。
总结一下,教授确实是有学科,有专业,需要严格管理与评聘,这个没有什么商量。兼职教授那也是教授,高校多些兼职教授不是什么坏事,是更多利用了优质资源,只是想聘到名师做兼职教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客座教授,应该有一定的管理办法,太滥不是好事,但是多点客座教授,是学校的幸事,是开门办学,能把很多各方向的人聘为客座教授,可以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知识,觉得客座教授是个多了不起的东西,神圣的不行,其实是书生气了。给个虚帽子,学校得了有价值的老师资源,这是划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