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真相
李俊慧/2014年12月3日
(按:难道教育跟医疗一样,各国都在比谁更烂?)
(按:以下是郭子轩同学在作业中陈述义务教育在其家乡推行的结果,值得在此单独发帖展示。后面我会做简略的“点评”,然后引申到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与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进行解释。)
我是一个来自教育有那么些不寻常的地方——河北,一个教育资源近些年分布不均衡的省份。就拿我身边说起,我的妹妹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被我父母送到了冀州市的一个私立中学,私立中学是要交学费和书费的,而我们县的公立初中则是所谓的九年义务教育不用交书费和学费的。但是不光是我父母,我们县大多数父母有能力的几乎都把子女送到衡水地区、邢台市区以及其他衡水附属县的私立高中读书了。
所谓的义务教育就是价格管制把价格强制管制到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所有经费都是由政府拨款,包括学校的日常建筑工程和维修养护费用、书费、老师的工资、以及其他费用。所有的资金全部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样的话且不说其他,就先说教师工资,据我了解所谓公立学校的教师工资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任课老师之间,在我那个时候班主任只比普通任课老师多挣50块钱,现在据我了解三年过去了这个数额没有任何变化,公立中学老师近几年的工资基本上没有怎么涨,甚至是还停留在五六年之前的水平。取消掉学校的收费制,强制实行义务教育,单单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支持,乍一看来很是明确,这样不更能使政府关心教育吗。其实这样做反而是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现像,在我了解下,我的家人在公立乡级初中做班主任,月收入不过两千,而且不管你教学水平如何的高,教出来的学生学习有多好,你的工资都是这个数,但是在我的弟弟所在的那个私立高中,如果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的话,工资是可以上七千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政府一手把持下,学校被一手掌握了财权,老师的工资早就不来自学校而是来自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领多少的工资就与学校脱离开来,换句话说,你坐在这里一天领一天的工资,教的好可以,教不好也没有事,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公立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压下去,这两年这种做法的恶果也慢慢显现出来,一大批学校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纷纷出去经商、从政、或是转去私立中学做教师,即使是留下来的老师也早已失去了教学积极性,即使是在学校众多号召、动员会、政绩考核之下也没有任何反应,因为这都与自己工资没有任何关系,教不好挣这份钱,教的好也是这份钱,何必费心费力。
另一方面,随着教师水平下降,人们也就越来越不倾向于公立高中,学生也就越来越少,政府拨款也就随之减少,老师的工资便更不能提上去,开始陷入一个个死循环。慢慢地一所所学校因为没有学生开始倒闭,使得更多的学生不得不被父母送出去上学,不仅义务教育没有实施,还要使学生额外负担往返的车费,更是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而整个县城的教育也就愈加衰败,教育兴县的口号变成了教育“毁”县,“选择××几中,无悔一生”变成了“选择××几中,毁你一生”。而这种后果,也正是一个违背市场规律的恶果吧。相比只是“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教育本身所造成的破坏更令人心痛,大规模的生源外流,即使县里明文禁止学籍转出也没有办法阻止这种现象,整个县里的教育一蹶不振,甚至是很多走不出去的学生都没有学上,这不是比被学校回收被管制价格更恐怖么。
附我的点评:
郭子轩同学对平乡县的义务教育介绍得很详细,分析就更是沉痛!但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平乡县没有出现其它地方的学校那样“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的做法,以至于导致“教育毁县”这种最糟糕的结局发生?
对中国“应试教育”与发达国家“素质教育”进行的解释:
这次学生作业让我也受益甚深,因为我通过看学生们的作业内容突然明白了对两个现象的解释。其一,是中国的中小学盛行补课,原来根本不是因为“应试教育”害的!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在没有温某人真正推行义务教育(以前的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一定要去上学,这是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是指学校不收学费,提供“义务劳动”)之前,补课并不盛行;补课盛行恰恰是出现在学校不能再收学费,而转用“杂费”的名义收取也被禁止之后。按理说,高考的录取率逐年上升,考试压力应该是降低才对的,用“应试教育”来解释完全不合逻辑。
其二,是外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只是教出一大群质量低劣无比的“熊孩子”——之前我在“说说”里提到过一个中国数学专业的学生到美国大学去教数学、吐糟美国大学生的数学水平低下得骇人听闻的帖子,最近我又在天涯看到一个帖子,是比较丹麦的九年级学生与中国初三学生的教育水平,结果前者从阅读、数学、合作到动手能力(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英语除外)都被后者完爆,而且内容就是来自于丹麦人自己拍的纪录片,足够权威可信(地址是: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995784-1.shtml)。说什么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只培养出死读书、无创新力的机器人的成见完全被铁一般的事实推翻。
但作为一个凡事先问“为什么”的人,我想到的不是要嘲笑外国的基础教育,而是问:为什么那些发达国家(从美国到丹麦,据说丹麦其实在欧洲国家里算好的,德国的情况更加不堪)会选择这种号称是“自由快乐”、其实根本就是毁掉学生的所谓“素质教育”?我的思考结论是:因为发达国家大量的中小学是公立学校!它们是真正的“公立”,即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足额补贴学校的经营运作,不会再有中国的中小学那一大堆“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的做法。然而这种“真正的公立”的后果是:其一,政府的财政拨款其实还是来自于收税,因此小孩根本不是真的免费读书,而没有小孩上公立学校的人更是被迫通过纳税而付了费、却没有享受所谓的“免费教育”,等于是被抢劫了。只是政府这样绕了个大圈子来抢劫,人们很难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私有产权被侵犯,就不像中国的“非公非私”的所谓公立学校那样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私有产权被侵犯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回收价格,客观上至少是部分地降低了租值消散,其实反而是更好的结果。
其二,学校的钱既然来自于政府而不是来自于它所服务的对象(学生),它当然没有动力提高质量。而教育这种服务比较特别,因为直接接受教育的是学生,但评判服务质量的是家长。家长会认为子女的学业好就是教育的质量高,学生却巴不得能轻松愉快地混日子。这一来,收着政府的钱而不需要向家长负责、又不便公然降低质量的学校,自然会选择高举“自由快乐”的所谓“素质教育”的旗号,让学生过得开心、实则是散漫来掩饰其教育质量低下的事实。
这类帖子中总是有人提到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里还是有特别厉害的学生(是比中国去的留学生更厉害),以此证明中小学阶段“放羊”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到大学阶段一努力起来就会超过一直接受严格的基础教育的中国学生。但是请那些人先好好去查清楚那些特别厉害的学生是来自高价的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发达国家的贵族学校管理之严格、学业压力之沉重丝毫不在中国的优质中小学之下,升进大学里的那些学霸根本不是那种散漫放羊的公立学校培养出来的。用常识想想就会知道,一个连“200的50%是多少”的题目都能答错为“40”的人,怎么可能一到大学就突然摇身一变为视微积分如无物的牛人?一个以学渣为荣的“反智主义者”,又怎么可能一到大学就突然对学习产生强烈兴趣?事实却是:这些公立学校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根本就进不了名牌大学!
不过,美国确实也有教育质量很好的公立学校,但这只是因为美国的公立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于房产税,即学校经营运作的钱是来自从学校所在地的房子上征来的税。如果某区的房价很高,征得的房产税就很多,该区的公立学校的经费就很充足,能够买得起好设备、请得起好老师。美国式“学区房”就是这样出现了。优质的公立学校能吸引希望自己的小孩得到优质教育的富人前来买房,从而有利于该区的房价上升,房价上升又反过来增加了房产税收入、从而增加公立学校的办学经费。这样,公立学校的钱虽然是直接来自于政府,但通过房产税让大家明确地知道钱最终是来自于买房人,高房价区域的公立学校就有了动力提升教育质量来吸引富人在此买房定居。(注意:中国现在的学区房与未来有可能征收的房产税并不存在这些联系,因此不会有美国的这种效应。)也就是说,由于美国的房产税是专款专用于资助学区之内的公立学校,从而间接地引入了市场竞争(即人们其实还是通过交房产税而交了学费,而且二者的对应关系很明确,房产税的纳税人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交的税是用于学校教育),所以那些所谓的公立学校其实还是带有很强的私立性质。而那些房价低、因而房产税少的学区,公立学校的质量就奇差无比,却因为义务教育而必须让那些学生毕业,更无市场竞争将这些教育质量太差的公立学校淘汰出局。
郭子轩同学提供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平乡县的中学教育是怎么被生生地毁掉的,但其实发达国家那些打着“自由快乐的素质教育”旗号的公立学校教育有更大的欺骗性。回看中国,莫非现在教育界人士在基础教育阶段大谈“素质教育”,也是因为国家一边推行义务教育,一边禁绝所有“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的手法(不容许按考试成绩录取而是要分片区就近入学、禁绝“择校费”……),导致中小学在渐渐地变成“真正的公立”,于是也正在步此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