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户给发信息说,书、文章也能看懂,也能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也能产生自己的想法,但部感觉不能很好地与日常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一旦环境或者市场发生变化,自己很难做出创造性反应。因此,希望我就此谈些看法。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试试吧。
读书、思考、致用,基本上是学习的三步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的任务是掌握知识,思考的任务是形成见识。
人的学习与思考大致有三种境界:
1,读懂: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弄懂。这不是读一本书或者一类书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不客气地说,许多人读书都是止于囫囵吞枣。同时,如果不能结构性读书,想掌握一门学问,是很难的。比如想弄懂市场营销,管理学、心理学是必须读的。同时,还必须读大量的案例。把这些东西相互联系着读,达到融会贯通。
达到这种境界,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十年寒窗,我的理解指的是读书必须耐得住寂寞,“寒”不是寒冷,是冷清。没有大量的阅读,书是读不进去的,只能止于书面而非书中。
2,形成积累和体系:必须形成记忆。博闻强记,意思是不仅要读、要看,同时还必须记。读再多的书,如果不能张嘴就来,意义不大。反复读、多读,一定会形成记忆。肚子里的东西多了,思考起来支撑的东西才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只有形成体系,才有价值。从管理学科来说,这个体系大致包括概念、原理、架构和工具。
3,形成个人见识。知识可以分拆成为知和识。知是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识是个人见识。读书之初,一切都是人家的,而读到一定阶段,就应该一切都是自己的。这就如同吃饭,即使进入到胃里,也不是自己的,只是过了嘴瘾而已。只有变成养分之后,才是自己的。
从知识到见识,起决定作用的是思考。而思考的关键在于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连续性。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去持续地思考,而没有持续的思考,就形成不成有价值的见识。见识谁都有,区别是谁的见识更有价值、更专业。人这一辈子能够理弄明白的问题并不多,没有兴趣弄不明白,兴趣太多也弄不明白。
我身边就有许多很有知识,但没有见识的人。问题就在于他们对什么都不真正感兴趣。对什么问题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什么也没有真正弄明白。
想把书读到有用的程度,关键要于能够从书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见识。真有见识了,一定有用、能用。我个人认为,在工作中运用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知识不变成个人的见识,是没有用的。
说到用,也有三种境界:
1,用来吹牛。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只不过他把自己的命给吹没了。
2,为人所用。比如失街亭的马谡。他是诸葛亮在运筹方面很好的帮手,但止于帮手。能用,但不可重用。
3,为己所用。
能够为人所用已经不错。而从“为人所用”到“为己所用”已经与见识无关了,它既与实践有关,比如自己独立做事或者独立管事,也与胆魄有关,即所谓胆识。有些人为人所用如鱼得水,自己当家缩手缩脚,在见识方面判若两人。
学习与思考,需要持续进行。但想达到一定境界,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接受”或者“存储”系统。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很喜欢学习和思考,但今天看这个有道理,明天看那个更好使。忙来忙去,原地打转转。
问题就是出在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接受和存储系统。建立这个系统的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或者主见。就穿衣而言,真正有个性或者品味的人,一定有自己的风格。无论衣服怎么变化,都符合自己的个性和品味,都遵从相同的风格。而学习和思考方面,基本认识就是那个“风格”。
学习和思考的任务是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主见。主见,既可以说是有坚持,也可以说有见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主见。人而无信未知其可,这里的“信”,我更愿意认为是“主见”,而不是简单的“信用”。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你也别指望他讲信用。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领导或者上司没有主见,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让人不知所措。
我曾经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不能兼容的都是病毒”。如果你听到的意见或者认识,如果与自己的主见不符,你又没能力消化,不去消化,就到处乱讲,或者乱实践,只会让事情变得更麻烦。我就讨厌这样的领导或者同事,他们没有真正吃透,就因为那个东西流行或者某个他们认可的企业使用了,就开始在自己的企业里推行,全然不知道那个东西根本就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或者自己的企业根本不适合推行那样“先进的”东西。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在学与用之间,思考是关键。思考有层面,一是主见,这个东西决定你对事情的基本看法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方法。一是新观察和再思考。对付日常问题,有主见基本上就够用了,但对变化了的问题,就必须运用观察和再思考。通过观察和再思考修正自己的主见。观察和再思考的目的是创新。创造也需要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方面,我建议大家去读一下德鲁克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书。这本书讲了创新的来源。对从事营销和企业管理的人员来说,这本书不可不读。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学习和思考。
1,个人认为,读书的关键并不在于读,而在于思。读得抓耳挠腮,读得手舞足蹈,读得如醉如痴、击节叫好,读得怒发冲冠、痛心疾首,那才是有所感,才会有所得。再一点,读书要读有书香的真书。这对着电脑,恐怕少了真正的读书乐趣,更不用说对着手机了。
2,博览群书并不适合所有人和一个人的各个阶段。
不首先打好底子,书读得越多就越晕。而且没有精读,就不宜泛读,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有什么实质收获。我十分感谢大学阶段的老教授,在读书上,他们根本不跟你讲什么道理,让你读,你就得读。只要被问住了,就少废话,赶紧回去接着读。没有“精读”,读什么书都是“新书”,精读过后,所有此类的书,就都是“旧书”了。新书里面可能会有些新观点,找到重点看一下就是了。有新东西就看看,没有就扔掉。既不用花怨枉钱,也不用浪费时间。
3,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前,就不适合接触更多的观点。否则,自己就把自己弄懵了。
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就选择最认可的观点研习,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广泛涉猎。自己的观点是个“缸”,有了这个“缸”,才能兼容并蓄;“缸”有多大,就能够装多少。否则,就成了杂货店,转来转去,全是人家的。修炼不够的大学老师,多数如此:讲来讲去都是作者的,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你怎么敢肯定自己讲的,就是作者的意思呢?
所以,我认为读书是形成自己见识的手段,是训练自己理解别人见识的手段,或者是修身养性的手段,或者娱乐自己的手段。舍此,还读个什么书?
改造学习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