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正式宣布战略合并,新公司将采取联合CEO的架构,也就是说,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滴滴打车总裁柳青则担任合并后公司的唯一总裁。根据两家公司现状,合并后总估值将会达到60亿美元。
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双方合作应是共赢。因为,就算两家公司的背景都很强,资本实力都很强大,如果一味地进行恶性竞争、玩命拼杀,最终结果也只会是两败俱伤。这一点,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都应该有很深的体会。
然而,站在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双方的合并,可能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要知道,滴滴和快的,都是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要而诞生的。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且出现了玩命拼杀的现象,说白了,市场是有这些方面的需要的,消费者是需要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出现恶性竞争,并非市场和消费者希望看到的,而是两家企业自身没有摆正好市场的位置,没有真正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而是总想着自己在市场一人独大。
现在,两全冤家终于合并在了一起,此前的恶性竞争结束了,但是,新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也会接踵而至了。因为,按照媒体披露的情况,合并后新公司在中国打车APP市场份额中的占比将超过90%。也就是说,形成了绝对的市场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对市场还是消费者来说,都可能是一种灾难。
纵观这些年来垄断行业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消费者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对打车市场来说,原本指望滴滴和快的等新兴市场主体的出现,能够改变出租车市场的垄断格局,能够让消费者在出租车市场不再利益受损,让出租车司机能够比较公平地享受市场带来的利益,能够让出租车市场真正步入市场化轨道。可是,这样的希望刚刚露头,就被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而彻底打散了。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滴滴和快的合并后的市场份额,还怎么可能站在消费者的利益考虑呢?还如何具有市场化特征呢?就算合并后的新公司从打车市场进入到专车市场,最终的结果,也会变成一家规模更大、垄断性更强的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市场垄断格局的改变,没有任何作用。反过来,可能使出租车市场的垄断格局更加明显,对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的伤害也会更加严重。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滴滴和快的的合并,是市场化的倒退,也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确定的倒退。
事实上,如果两家公司想改变恶性竞争的局面,难度并不大。就象“双11”一样,去年由于各方都比较理智和克制了,不就平静、平和得多吗?恶性竞争现象也有了明显改观吗?关键就在于,参与竞争的各方,有没有容得下别人的雅量,有没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如果只想着一口吃下市场,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
对滴滴和快的公司来说,如果各自与相关的专车公司合并或重组,如易到用车、神州租车等,并将便捷打车与专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市场竞争能够更加有序宽松一些,对出租车市场的垄断也会形成有效冲击,迫使出租车公司作出改变。遗憾的是,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抑或是两家公司的背后老板,要的可能都是市场的绝对控制权,要的就是唯我独尊。因此,很难做到如何站在消费者角度看问题。进一步讲,两家公司最初的以补贴让利消费者和司机的行为,也不过是为了控制未来市场做准备。一旦控制市场的目的达到,话语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与民争利的条件也就具备了。
不过,按照反垄断的相关规定,一旦市场形成垄断,消费者就有权对这样的垄断行为进行起诉,相关政府机构也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的要求,对垄断进行展开调查。一旦事实成立,还能够通过强制手段,将企业拆分。
对滴滴和快的来说,眼前的合并,可能暂时还不会出现明显损害消费者和驾驶人员利益的事。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现象必然会出现。到时候,消费者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就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对垄断企业进行法律追究。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所以会出现滴滴和快的在玩命拼杀后又走到一起的现象,更多的与出租车市场的垄断以及不规范有关。要想避免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加大对出租车市场的改革力度,加快出租车市场的改革步伐,使出租车行业能够真正步入规范、有序的市场化轨道。其中,不要让权力寻租在出租车市场出现,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总之,滴滴和快的合并,从总体上讲,是市场化的倒退。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在法制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纵然出现垄断等方面的问题,解决的手段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