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察入孔庙、国子监
解析圣地风水玄妙
曾祥裕(中国易经社科院副院长,QQ421184777)
北京自古以来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孔庙、国子监是皇帝脚下的圣地,回望历史,古代这儿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最高学府。
当我从北京雍和宫考察出来,沿着雍和宫正门方向往右走到马路对面去会看到一个小小的路口,路口的上方树了路牌,上面写着成贤路。这是一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两侧店铺要么出售吉祥用品、要么是算命预测馆,唯一家书店装饰的古色古香,一幅大照片是前美国驻华使馆大使骆家辉来此买书的留影。
再往前走就是孔庙。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大凡皇家建筑一般坐向为子山午向,要么兼壬,要么兼癸, 孔庙是皇家建筑,与故宫一样坐北朝南。
我进入圣地内心瞬间收摄,恭敬心油然而生。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块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可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当我聚精会神巡视进士碑长廊,那198块碑文上镌刻着历代的进士的名字,一大串历史人物的名字如史可法、严嵩、汤显祖、袁崇焕、于谦、张居正、曾国藩、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李鸿章、蔡元培、沈钧儒等,格外耀眼。建国六十多周年了,我们的中央党校和北大、清华这些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府,迄今有多少颗耀眼的星星闪现在中华天空呢?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过古代搏取功名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辛苦。
我想,当今依然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物质主义盛行,举国上下无处不弥漫读书无用的气氛,一个民族如果不爱读书那是危险的信号。现在返过来看科举制,也要客观评价。
毕竟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倡导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制的发明,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为平民提供参与权力的平台。
我考察过南方无数座宗祠,宗祠最重要的景观就是功名柱。客家人,崇尚功名道德,讲究激励后人,功名柱属于文化、精神的产物,只有出了名人贤士的地方,才能在宗祠前耸立功名柱。
走正常渠道向上奋进搏取功名,是宗族的荣耀,那像现在官场上出现了跑官、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国人不以耻反以为荣。这样看来,世风日下,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就大大不如古代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
孔庙为一方圣地,但是也有逸闻,让游客听后大笑。导游带游客走到孔庙大殿外的古树旁,就讲故事啦:“传说这个古树很神奇,古达皇帝祭孔只有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才能进到大殿之中祭拜孔子排位,而明朝明世宗朱厚熜因为耽于求仙而疏于朝政,故祭孔之时要严嵩代表皇帝,严嵩想要越矩进到大殿之中享受皇帝的礼遇,但是刚上到台阶的上的时候就被这棵古树断掉的一个树枝打掉了官帽,在这之后的第二年严嵩就被罢黜了官位,然后这棵神奇的古树就长出了一个树瘤 .....”这棵“触奸柏”有7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孔庙建了多久,它就生长了多久。它历经风雨,被人们称作是有灵性的树,可以辨别忠奸。
我与其他游客好奇对侧过脸看这树瘤,的确是一个人脸像。这真是:天地人间存生克,受克之人运难兴。
遵循着有庙有学的风水原则,孔庙和国子监是连在一起的,从孔庙出来往前走几步就到国子监的大门。
国子监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又称“太学”“国学”。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 辟,通假字,通璧,雍是水中陆地的意思。
辟雍最早出现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是在湖中心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了一个房子,周围有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也可以同时捕鱼狩猎,演习礼乐射御。
从风水角度来看,辟雍建在一座圆形水池的中央,方形建筑配圆形水池,也是天圆地方取象。四面都有石桥,象征着人才从四正位进来出去。 按周代礼制来解释,天子所立大学,平面呈玉璧形,称为“辟雍”,而诸侯所立国学,水只环半圈,呈半璧状,就称为“泮池”。 现在州县文庙都比拟诸侯而设半璧池。“泮池” 是孔庙特有的一种形制。
读书人来此就是提升治国智慧,水主智。所以读书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般都临水而立。江南水乡才子多,也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