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感悟:回到原点,追求真谛(2月24日)


春节感悟:回到原点,追求真谛(2月24日)
 
关键词:春节  亲情  
 
假期结束了。回想在着急订票,购置礼品、收拾行囊、赶赴车站、任思绪在飞驰的列车上自由飘散的时候,离家越近就越是胆怯,这种“近乡怯”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应对那注定会来的各种压力,焦虑于是享受可以肆意耍赖,还是尽量做到懂事乖巧。
不仅我们在回家之前都很兴奋,在盼着我们回家的人也很兴奋,但见面之后,兴奋之情能持续多久?几天、几个小时还是几分钟?这却是因人而异的。兴奋之后就是唠叨与被唠叨,喝酒聊天、看循环播放的电视节目,见一些或许根本就不想见的人。
不管是出去拜年或者是在家里接待客人,所聊的家长里短,是让自己更开心,还是让自己更尴尬?聊天的时候选择什么话题?是否能对相关话题有兴趣,感受到快乐?这之间有多少是自己盼望着主动说的与主动做的?多少是基于无奈的形式与表面的应酬?
我们极力想维护那种暖融融的感觉,我们希望守护住内心最柔软、最需要保护的那片净土,虽然逐渐缩小到成为一个按钮。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家越来越像是短暂停留的旅店,父母招待自己越来越像是客人,即使有些许的抱怨,都会顾忌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一面希望父母不要对我们过于纵容,一面又以各种方式抵制来自TA们的压力。
其实不仅是游子恐归,就是父母也怕那种感觉。话说深了不是说浅了也不是,表面的其乐融融无法掩盖内在的焦虑与恐慌,因为既然每年聚头时日无多,真正能在一起的日子却是可以掰着指头算出来的,如此周而复始之后,我们总有一天会在内心生出许多恐惧,这就是时间的无情。
 
即使与亲人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你能做的又有什么呢?一起看电视、一起做饭、一起聊天,想想吧,这样简单的事情,你在春节假期能有多长时间呢?给老人做适合TA们口味的饭菜,给TA们捶捶背、揉揉腰、倒上一杯茶、端上一盆洗脚水,陪伴说一些他们渴望谈到的话题,能做到这些的人又有几何?
我们相信,听闻别人这么做的时候,绝大部分人的内心总会漾起暖意;同时我们也相信,自己做的时候,很多人却总是会感觉别扭,似乎我们习惯了任性,对父母的各种不耐烦、顶撞、争辩与言语冲突,我们守候着自己小小的自我内心世界,拼命维护着自己脆弱的尊严。
 
假期结束,短暂的团聚之后又各奔东西,来不及收拾疲惫的身心,带着家人亲人友人故人的期待,踏上慢慢归途。我们回到了没有人在耳边唠叨,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的终身大事,没有人关心自己冷暖悲喜的状态。就如近乡怯一样,在与送行的人挥手告别,转身离去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为自己规划归期,并不断倒计时。
每次返乡都如拉锯,那一把无形的锯在内心无情地割裂,把我们内心深处切割得支离破碎,最终我们会感觉倦了、败了、服输了也就开始回归了,不再想什么回乡必须以衣锦为必要条件,不再想做出什么丰功伟绩,能平平淡淡过此生,跟至亲的人互不相欠也就罢了。
我们的心态成熟并知道畏惧了,只要能安全回家,并能多陪伴家人亲人友人故人,即使才华被埋没,即使收入严重缩水,即使风光不再,都心甘情愿。
 
我们会不由自主想一些遥不可及的事情,从中感悟短暂的生命之中蕴含的简单的真谛。
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却越来越难以把握最简单的生活;交通工具越来越快,我们却无法在最需要的时候留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我们赔上笑脸所讨好的人,维系关系的居然不是连脆弱的感情都没有的物质与金钱关系。
我们真的需要把节奏变得怎么快吗?慢一些又如何?我们真的需要与那么多人相伴,随时保持互联互通吗?能把自己放逐到无人找到的地方,又当如何?我们真的需要跟世界保持一致吗?保持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又当如何?
除了自己的影子,还有什么是会与我们一直相伴的?除了与自己内心对白之回音,又有什么是我们所听到的最真切的?除了蹉跎了岁月,我们激情不再,豪情消散,最终收获的又是什么?
 
科学与反科学,民主与反民主,精神与物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背叛,......,我们终究是要回归的,要反思的,要从任性到克制,从感性的冲动到理性的束缚的。
我们都终究会接受历史的评判,即使在当世被尊为英雄或者领袖,都有可能在后世被唾骂、被诅咒,被尊重、被嘲笑。但总是会面对矛盾与冲突,未来会面临终极批判,但又不能忽视现实的局限性。
我们不希望看到颓废的自己,早早就被世故与挫败所击垮的自己,还是不要把全世界都放在自己肩上,让我们回到原点,做一些简单并且更有意义的事情,即使被嘲笑为自私、胸无大志,都从最核心的那个自我开始,关注离自己最亲近的人吧。
 
贾春宝
2015年2月24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