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的回味与熏陶
喻建国
羊年初六,饭后兴起,大儿要开车去多伦路,看看这条文化街的面貌。于是各自稍作整束,妻、大孙、大媳抱着孙女,还有我,就从金外滩出发,一出门就能进外滩隧道,一出隧道就是海宁路,再走不多远就到了,把车停在长春路上。
四川路长春路口的公寓楼立刻引起大儿的记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每逢周末我们把大儿从外婆家接回广中路自己家,周一一早就再把大儿送去外婆家,因为市区自行车不准带人,我就把大儿送到我同事老梅的家,由他把大儿带着乘公交车到邻近外婆家的公交车站下车,交还我,我再用自行车把大儿送到外婆家,直到下一周末我再去接。这给大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一到此处,他立刻就有第一反应。如果不是老梅早已不在人间,大儿今天肯定会想着要去看望他的。
从四川路进入多伦路,路口有一座牌坊,上面书有“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字样,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虹口的一条小街,路不过
在那里现在有这些名人的脚印,今天我发现有一对青年夫妇,他们对这些脚印一一拍照,可是他们对脚印旁书写的人名却一筹莫展,就上前读给他们听,他们极感兴趣,还要问我这人干什么的。有些人介绍给他听,他两都觉得像是在听天书,什么内山完造、丰子恺、沈尹默。他两只晓得鲁迅,别的全不知道。为了满足他两的兴趣,我就很有耐心地为她们一一做最最简单的介绍,介绍完了,他们问我:“你怎么知道的?”“你看看我,我是八十老翁,我是一名文人。”他两咋咋舌。这时我的家人们都已不知去向,我急忙向他们告别,去找家人。
走到妻的面前,恰有几位年轻的姑娘在向她问:“石库门到哪里去看?”妻说:“你的面前就是石库门。”是啊,在她们的面前就是一排石库门建筑,果然是当着和尚的面,问和尚在何处。
多伦路210号:原由广东省中山市商人唐林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建,是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其东侧有广东南海商人贺守华在相同年代所建的建筑,风格与多伦路210号相似,现在是金泉古钱币博物馆。
多伦路189号有奇石馆,多伦路191号有藏筷馆,多伦路193号有藏钟馆,多伦路201弄2号为左联会址,左联纪念馆则在多伦路145号,这所建筑也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它的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的线条,突出显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多伦路119号有夕拾钟搂,多伦路59号为鸿德堂(苏韵阁)它的主体建筑坐南朝北,二楼,突出的裙楼第四层为钟楼,鸿德堂有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建于1928年,是中国基督教教友捐献12万元自建的教堂,在国内基督教教堂采用中式建筑,仅此一家。
路边还有众多栩栩如生的名人铜像,当你迎向他们时他们似乎都会向你描绘当年的文化故事。Calvin和Chloe在这里接受着一段中华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