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在分析一国贸易的要素比例模型中有着基础作用。这将影响人们从事的行业,虽然贸易使之有利的因素,可以在理论上扩大此行业的就业人数,但除去对新劳动者的择业选择发挥暂时的影响力外,对其他劳动者择业则视其技能水平和行业选择弹性而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们从低级行业转至高级行业或反之,均存在阻力。人们不可能因贸易使之有利而选择从事此行业,理论上的推断于现实并非成立,但人们确实需要从事贸易获利的行业,虽然有时被认为是外资引导的格局。印度软件行业的发展和从事人员的增加即为一例。从这一点说明,趋势是必然的,但改变不大可能,于整体而言确乎增加其就业人员。
要素比例模型认定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肯定是与该国资源充裕相对应的行业,反之会在贸易中受损。即在该国受其资源限制的行业在贸易中亦无优势,但是任何一国在贸易获利的行业并非刻意独立存在,在缺乏其他行业转换和反馈的前提下,该模型是不成立的。只有在此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更高的单位劳动产出前提下,才提供这一支持。这一点是否决定了该国劳动力择业的方向?自然不言自明。
要素比例模型与其他理论一样,均建立在贸易应该使该国的社会生产和就业均得以扩大,否则也不足以使之成立,在克鲁格曼的各种分析中就强调贸易引发的结果以次为基础,这也必将促进贸易才使之得以维持,否则这一扩大并不能增进社会福利,即使国际贸易得以发展,亦非有此程度的福利改进。否则贸易壁垒和反自由贸易的论调就不会有说服力。若诚如此推断,使弱势产业更加没有前途但于经济且有推动的作用,那么,自由贸易或有限制的国际贸易就会造成一经济体发展的掣肘,则此时对于“短板”的反映也反映一国经济和贸易的未来。
国际贸易条件为何?摒除要素比例模型来看,如果将这建立在并非以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而是改善生产的市场环境又将如何?即并不关心人们由此而来的收入效应为何,仅扶持出口产品制造商,结果可想而知,并非如愿。政府采取出口补贴和进口关税的政策意在修正不足,但贸易条件并非单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改变。
克鲁格曼认为不管国际贸易条件如何,消费者仍以本国产品为主,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满足生活需求,除去运费、关税等因素外,其文化因素也不可缺失。但是为什么国际贸易又如此重要?这不仅是表面上劳动、技术、资本、资源以产品形式的简单出口,而是在这表象之下,是人们生产方式的变革或者产品布局的改变,贸易也存在一个选择的过程,即其以产品形式所传达的观念和生产的流程,虽然前者可以弥补一国在经济发展硬性条件上的不足,但真正推动贸易的还有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生产,也会增加制造的产品种类,这也是为什么贸易条件恶化也无法阻挡其发展,比如电脑的进口,引发中国各种相关产品的制造,又比如中国出口美国成衣,时期人工更多的转向其他产业。
但即使如此,尚不足为证贸易应如何推动。因为一国的经济格局和人工在产业间的分布有其刚性,但国家大小、市场繁荣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缓解了这种状况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简单的从表象上看社会福利并不全面,人们也不能清楚贸易存在的意义。当一国转而出口曾经进口的商品,或一国进口曾近出口的商品便是上述情形的结果,这种结果所引发的贸易竞争才会回到一般的贸易理论层面,这也成为贸易政策的基础,即偏向出口商的利益还是弱势产业工人的利益,在人们赞叹联想出口格局迅猛发展的同时,是否意识到其他产业面临的困境或者国内消费者面临价格与世界相比偏高的情形,但在国际上也并非如数字所变现的那样乐观,因为产品如此之时,也即此产品正在走向生产率的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