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奥朗德2012年上台后,为在对华经济交往中赶上德国、英国等竞争对手,一向喜欢把人权挂在嘴边的法国“显著降低了在中国人权问题上的调门”,转而打起“感情牌”,强调法中“特殊关系”: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2014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
1月29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访问的法国总理瓦尔斯是来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庆祝收官的。瓦尔斯此次率领庞大企业家代表团访华,显示出中法关系在2008年在巴黎的“奥运火炬事件”后,两国关系开始升温。
最能表现两国关系升温的例证是,瓦尔斯在北京对中国工商界人士发表演讲前,提供给媒体的演讲稿中,称法国与中国是“忠实的盟友”。这篇演讲稿的原话是“法国和中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两个坚定地携手并肩努力工作的伙伴,两国互相忠实的盟友。”
不过,瓦尔斯在演讲中,将这句话变成了“中国和法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喜欢谈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以及对独立自主的重视……“盟友”这个词不知去向。人们注意到,瓦尔斯似乎故意回避了使用原稿中“盟友”这个字眼。即使如此,此事仍引起外界关注。
观察人士称,“盟友”一词具有十分强烈的含义。中国目前还不是北约成员,如果瓦尔斯在演讲中真的说出了“盟友”这个词,在中法关系中就无疑是一个新的变化。中国和法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经常和俄罗斯联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倡导的问题上,尤其是中东问题上持反对意见。
当然,作为法国总理,瓦尔斯即使前所未有地将中国形容为“忠实的盟友”,仍然回避不了中法在政治、人文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他将法中关系的这种表述,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反之,中国要把法国发展成为“盟友”关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有人认为,经济问题最终都会政治化,从法国角度说经济问题让步于政治,也是在大国竞争中玩平衡的无奈选择。从中国和欧盟的关系的框架里面来看,中国和法国的关系是有其特殊性的。
欧盟的三个对重要的国家就是法国、德国还有英国。其中,实际上就经贸总额来说,德国是超过法国的。法国在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德国,仅占中国进口额的1.2%,而德国占到4.8%。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5%左右, 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法国仅为1%。随着支持率降至谷底,奥朗德政府将法国经济复苏与中国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紧密联系起来的努力更加紧迫。
这也看出法国人外交的“太势利”。中法关系是法美关系的透视镜。比如,1964年中法建交之际,戴高乐冲破美国的“统一战线”闹独立,并在与中国建交不久后第一个退出北约。2003年,就在法国因为美国入侵伊拉克而与美国关系降到冰点时,中法关系却急剧升温。而到了2008年,当法美外交阴云渐渐散去,中国似乎又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2008年对于法国来说无疑是个“中国(问题)年”。中国人的确想知道,作为40多年前第一个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法国为什么不能从中国的成长中更好地获益?法国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为两国交好平添变数,宁愿350亿欧元的贸易订单打了水漂?
而这一切,显然不是“势利”二字所能解释。法国外交的特征,与其说是“势利”不如说是“暧昧”——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时常进退失据。当然,以法国现在的实力,要想向中国挑战已力不从心。现在,奥朗德政府与被认为是未来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改善关系,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瓦尔斯在北京称中国是“盟友”为何闪烁其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也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一点,法国是想在经济上吸引中国,而在政治上回避中国。因此,法国人与中国交集,更多的看重的是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怎可能成为“忠实的盟友”呢。
当然,法国一向喜欢特立独行,不像英国人一样对美国亦步亦趋,中国要争取法国这个西方国家,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