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安邦入主民生银行(2月5日)
关键词:安邦入主民生
在一系列纷繁布局之下,2004年创立于宁波的安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综合性跨国金融控股集团基本成形,根据安邦集团的招聘启事,目前其总资产规模达到7000多亿元,集团旗下拥有财产险公司、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资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银行等10多家子公司和30000多名员工。
安邦成立之初的5亿元注册资本金,十年内经过7次注资,2014年扩增至619亿元,股东则由上汽、中石油等8家企业增至17家,再增至39家。目前规模万亿的安邦拿下了保险、银行、基金、券商等多个牌照,金融全牌照仅缺信托。
假如安邦以19.2亿美元闪电收购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让人感觉惊愕,收购招商银行却未能入主董事会令人叹息,那么三个月之内成为民生银行大股东就更令人震惊了,安邦保险持有民生银行A股的股权已达22.51%,成为民生银行单一最大股东。根据港交所数据统计,合计耗资超400亿元。
安邦有向各行业都涉足的规模较大的金融财团的发展方向。但是随着从幕后走向台前,媒体纷纷扒出其“政商”背景,以及那些涉嫌政商的人纷纷下意识地撇清关系,其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对同一件事,所站的角度不同,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同,所看到的机遇和危险也不同。特别是毛晓峰前脚刚被带走,安邦后脚就接管了民生银行,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这更充满了中国式的政治资本特色。
民生银行由于行长毛晓峰被带走出现高层地震,史玉柱“若委派陌生人,空降到民生当行长,将投反对票”高空喊话,很多人解读为民生银行由于高层腐败,为了追求女明星而送奥迪A4那样的大手笔,还有人还念当初董光标的时代,表示假如董光标在,就不会被安邦控制,因而这种树倒猢狲散的局面充满了悲悯之情。
实际上,针对民生银行的声讨,并不是那么阳光。如果没有苏荣、令计划的倒台,就不会有“太太俱乐部”浮出水面,就不会牵涉到毛晓峰被带走接受调查,谁敢说民生银行的不好?恐怕也就不会有关于民生高层腐败的议论纷纷,这种墙倒众人推原本就是为人所不齿的。
其实平心而论,安邦成为民生的大股东,未必就是什么坏事。金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行业内通行的趋势。或许安邦所走的就是平安的道路。安邦所倡导的金融混业经营的道路,或许就是民生银行所翘首以盼的发展呢!
2012年底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空降出任新平安银行行长后,其示范带动效应正在发酵,平安银行高管“民生化”趋势逐渐显现,追随邵平从民生银行跳槽至平安银行的中高层近50人,其中多个高管出任包括副行长、行长助理在内的要害部门关键职位。
民生银行里边的兄弟曾经对贾春宝说,民生银行的人跳槽,首选的是平安,或者说平安已经习惯性地优先从民生里边挖人了。
资本总是有前瞻性的眼光,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相应的价值洼地。
不管你如何抱怨,有多么悲情,未来不会因为你的主观愿望就会有所改变。即使是千般的不情愿,企业都需要以资本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
那些被收购之后就悲天悯人,感觉一个时代结束了的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是一个自己注定要被边缘化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无情抛弃的时代,其实这不过是颓废的自怨自怜。要想做个职场常青树,还是需要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习惯企业瘦身的思维方式。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资本管理公司自然可以大举收购优质资产。就如董文标所说,搞银行和捡破烂是一个道理,得知道分类,得分清哪是瓶子,哪是铁。银行收购资产,也在逐渐趋于理性化,收购兼并之后,自然就会是结构性优化以及裁撤冗员的阶段。
在流动性充裕的时代,收购与兼并推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甚至产业之间整合。只有在银根紧缩的时候,才是企业进行竞争力深度挖掘的时候。所以企业总是在苦练内功被收购,然后经过结构性优化而被瘦身,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了。
贾春宝
2015年2月5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和讯网专栏 http://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