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用”能否让春晚走出低俗?


  “三不用”能否让春晚走出低俗?

伴随春节的临近,2015年央视春晚已经蓄势待发。日前,羊年春晚总导演哈文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节目和演员,我们坚持“三不用”,即低俗媚俗的节目不用、格调不高的节目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不用,这是底线。”(2015-02-08人民网-人民日报)

早在羊年春晚剧组成立之时,央视台长胡占凡就曾提出保证三个“不用”:不用低俗媚俗节目;不用格调不高的节目;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如今哈文将其定义为“底线”,显然又为羊年春晚增添了一些看点,并且也为以后的春晚定下了新的基调。

爆竹声声辞旧岁,夜守春晚迎新年。央视春晚自一九八三年开播以来,便成了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春晚不仅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更是富蕴民族特色、活跃民族精神的独特风景。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央视春晚成了“低俗”和“亵渎中华传统”的代名词,成了被热议和被批判的对象。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央视台长胡占凡才作出了“三不用”的保证,哈文才把“三不用”作为了羊年春晚的底线。

事实上,春晚背负着太多太多的期待,也肩负着太多太多的厚望。有人说,春晚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艺发展方向;有人说,春晚对国内演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而在明星化、经济化、功利化和利益集团化的往复循环中,人们被赵本山等那种咋咋呼呼、阴阳怪调、矫揉造作、低等庸俗的舞台形象带入了低调与庸俗化的误区,中国的演艺事业也普遍陷入了低俗化的漩涡——以嘲弄残疾、智障等弱势群体为技巧、以制造低俗的“笑果”为能事,似乎只要能让大家发笑就是艺术的价值标准。这,其实就是让人产生审美上疲劳、滋生出不满情绪的源头所在。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常喊的一句口号,央视作为主要媒体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所说,春晚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口号、忽悠、煽情,而是缺少文化灵魂。所以,把“三不用”作为羊年春晚的底线,就是为了要给春晚还魂,要让春晚回归文化的本质。

春晚回归,就必然要避免劣迹艺人给青少年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必然会低于广大公众欣赏趣味和伦理底线的低俗媚俗,必然会引导民间走向更美好、更文明、更先进的艺术、文化生活。这是央视春晚义不容辞的责任,亦是民间和各界人士所形成的共识与期待!

赵本山走了,春晚就少了一些庸俗与骂声;劣迹艺人走了,春晚就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低俗媚俗节目走了,春晚就回归到了弘扬正能量的轨道。在阖家欢乐、举国同庆的文化氛围当中,春晚即将引导着人们唱响和谐、美好与向上。

如果说,以往的春晚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充满了躁动、骚动和庸俗的话,那么在“三不用”的新常态下,春晚将永远是汇聚正能量的平台,唱响的永远都是“我的中国心”,永远都是美好的憧憬和美好的祝愿。正所谓,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年之计,信现于兹。但愿央视春晚能够永远信守“三不用”的诺言,别让任何龌龊与低俗毁坏了人们过新年的兴致与心情!

(李吉明201528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