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差中石化董事长为何怪政府?


《京华时报》记者311日专题采访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特地问到了“油品质量是雾霾的主因吗?”傅成玉的回答是:“我们国家的资源使用结构中,煤占66%,石油顶多占到18%。煤不好,但是我们能离得开吗?我想,有一天大家都可以用清洁的煤,但是现在做不到。”

 

《京华时报》记者再问:“国内成品油质量为什么不高?”傅成玉回答:“国家有标准,但是各省级政府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哪种标准的油,这就导致了几种不同标准的油在全国同时存在,有的人希望油价便宜,因此选择使用更低标准的油,所以当地的油品质量就没法提上去。事实上,中石化具备生产国Ⅳ、国Ⅴ等更清洁油品的能力,但不是我想卖到哪儿就卖到哪儿,而是政府批到哪儿我就到哪儿。”

 

傅成玉很明确的回应了外界有关雾霾的话题:雾霾的成因跟油品质量关系不大,煤是主要祸害!油品质量不高要怪政府,跟中石化没什么关系,是各省级政府自己选择了劣质油,中石化有能力生产清洁油。

 

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把油品质量不高归罪于政府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油品标准是政府制订的,品质监管也是政府的责任,油品质量不高是政府的失职,何况各省级政府还故意选择劣质油。然而,雾霾的成因和油品质量不高跟中石化就没有一点关系吗?中石化就可以完全推卸责任吗?

 

在国内开车加油的人大概深有体会,国内销售的汽油柴油不仅异味难闻而且刺眼刺鼻!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车流之中,既使没有见到车尾冒黑烟,也会感到呼吸困难,汽车排放的尾气同样也是异味难闻刺眼刺鼻!这种亲身的体验,到欧洲到北美甚至到日本到香港,人们几乎感受不到,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闻不到难受的异味,更感受不到刺眼刺鼻。原因是什么?是油品的质量!

 

柴静在有关雾霾的视频中,透露中国最好的柴油硫含量是欧洲的25倍,17%的柴油车排放了70%的氮氧化物和99%的一次性颗粒物。汽油长期比发达国家低两到三个等级,中国国四及以上的油品只占4%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欧美日标准差距非常大,油品硫含量偏高,使得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程度一直居高不下,并且成为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机动车排放相关的油品关键指标中最主要的是硫含量。国际上通行的尾气排放管理方法,可以说就是限制燃油中的硫含量,即所含硫越少,油品质量越高,排放尾气相对越清洁。

 

中国油品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欧Ⅳ标准中对硫含量的要求是不大于0.005%(质量分数),国内汽柴油品标准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值。现在国内汽油含硫量至少在150ppm,柴油硫含量350ppm。欧盟和日本已经将汽油和柴油中的含硫量降至10ppm,美国是30ppm。这意味着中国当前的汽油标准是欧洲、日本的15倍,美国的5倍,柴油则是欧日标准的30余倍。

 

虽然北京已经开始执行国V标准,与欧盟、日本的标准相同。但中国油品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等同于欧盟、日本的油品标准?恐怕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也不愿正面回答。

 

中国进口的原油含硫量就很高,因为这种原油价格低廉,几乎是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的一半!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北海布伦特原油,国内油企根本就不会购买,尽管国内油价是盯着北海布伦特原油,但中国从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基本上都是低质高含硫原油。

 

近日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透露的信息也再次佐证了这个说法,据钦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151月,钦州口岸共进口原油82.5万吨,同比增长90.9%,全部为硫含量在2.0%以上高硫原油。

 

全国政协委员、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曹湘洪近日坦言:在国五标准以前,国四以下(含国四)的油品里都有锰剂添加。锰剂可以让炼油企业用较廉价的手段实现汽油标号的提高,炼油企业一吨的加剂成本为30元,但标号提高后每吨能多卖100多元。按照国四标准,汽油中加入每升8毫克的锰剂,以汽油牌号表现的辛烷值可提高11.5个单位。加入锰剂的油品会排放氧化锰,氧化锰是颗粒污染物,不仅污染大气环境,也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所谓高标号汽油,不过是从高含疏原油中提炼再添加了锰剂的产物,其品质根本跟欧美等国的油品相比。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只有彻底打破垄断,重新制定严格的油品国家标准,实行严格的监管措施,然后象香港那样引进BP,美孚,CALTEX等国际巨头,让其参与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中国的油品质量才有可能大幅提高,雾霾才有可能减轻,城市车辆尾气排放污染才有可能减少。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油品质量、淘汰黄标车,算是回应了与人们切身健康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中石化董事长的埋怨,或许能够催逼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大幅度提高油品质量,让全国人民用上放心清洁的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