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访日,这也是她时隔7年后的再次访日。当然,默克尔访日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德国是今年“七国峰会”的东道主。按照惯例,默克尔要对成员国展开会前“问计”,以便更好地完成会议日程。
但这次普通的外交之旅,在默克尔到达日本之后就显得非同寻常。这位看上去更像是邻家大妈的德国总理,不厌其烦地向日本强调德国对二战历史的正确史观。甫到日本,她就在日本中左媒体《朝日新闻》社发表演讲,强调德国战后被国际社会接纳是因为“正视历史”和“宽容态度”,提醒,勿对历史“紧闭双眼”。此外,她和安倍会晤后的记者会再谈让日本不爽的历史问题。她在会晤日本最大的反对党民主党党首时也提到了慰安妇问题。
默克尔的历史观,或被欧洲媒体解读为敲打日本,或被日本媒体认为是提醒安倍政府,当然也有舆论称德国“亲华远日”。考虑到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安倍也要发表让中韩邻国不安的“安倍谈话”,默克尔在日本的“历史谈话”,的确发人深思。
但德国是德国,日本是日本。战后德国完成了对希特勒和纳粹完全彻底的清算,日本却保留了天皇体制。体制的不同,让日本难以摆脱历史的脐带---一些战犯(譬如安倍外祖父岸信介)重出江湖,依然是战后日本政坛的主角。更要者,战后“冷战”的来袭,美国亦支持天皇体制下的日本,以便构建美国在亚太更为稳固的反共产主义堡垒。
因而,日本对于战败一直耿耿于怀--虽然屈从于美国强权,但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视为对抗白人的亚洲解放者。至于邻国,日本未必承认中国是战胜国。即如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描述的日本民族复杂的民族性格,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对于战胜自己的强权,服从;对于弱势,则好斗野蛮。
在政治体制、美日同盟、民族性格等多重因素下,日本对于二战历史的认知决然不同于德国。其实这也是历届日本政府的观点,只不过到了安倍这届更加强化了。在中日钓鱼岛冲突后,安倍在国际社会曾经多次申明自己的历史观,并刻意强调日本和德国的不同。
甚至,安倍不是采取消极的态度遗忘历史,而是修正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右翼理念并使日本摆脱战败的历史包袱,为修改和平宪法铺路,以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功利因素,也给安倍借力美国的底气,美国亦希望借助日本抗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利益拓展。
如是等等,默克尔的历史课对安倍而言是脱敏的。所以,“欧洲大妈”的絮絮叨叨,并未让安倍这个“坏孩子”有所反应---安倍对默克尔的历史观冷然默对。在11日的日经中文网一篇“日本急为默克尔发言‘灭火’”的报道中,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坚持了日本一贯的立场,“以怎样的状况来处理战后问题等有着不同的背景,对日德两国简单地进行比较并不合适”。
这等于安倍政府委婉但坚决地向默克尔“说不”。这是可预料的,今年元旦的日本明仁天皇致辞中,称日本应借战后70年“学习历史”。2月24日,日本皇太子德仁公开声称日本和平宪法为“基石”,应向下一代正确传递历史,传承和平信念。日本皇室两位最重要的成员就历史问题发声,非同寻常。这意味着作为虚位元首的天皇和未来天皇,对于安倍首相的历史观也充满了忧虑。
日本皇室的历史箴言,对安倍首相也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整个世界都在揣测所谓的“安倍谈话”会如何定位历史?是继承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村山谈话”,或是像小泉纯一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聪明地承认侵略历史和向邻国深表歉意。
谁也不晓得。逻辑是,安倍的历史观是执拗的,他对日本皇室的历史箴言无动于衷,对于默克尔的历史课更是不以为然。能够影响日本的,也就是美国的敲打了,基于现实的同盟关系,美国也许会抱持机会主义的态度。
默尔克的历史课或许让中国和韩国多了一次训诫日本的机会,但或会让日本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安倍首相的缄默与外相的辩解凸显这一心理。期望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改弦易辙的人恐怕要失望了。执着于日本正常国家化的安倍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不可能像他的前任那样,即使说了违心的话,也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