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在亚洲房地产采购招标协会的一次研讨会上,某上市公司老总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让大家大吃一惊,也让我长了见识。
该项目楼面价4100元/平方米,现在的售价是5800~5900元/平方米,这个价还是在各级政府暖风劲吹之下,涨了几次的价格。
由于现金流的关系,不少项目的住宅产品赔本销售不是新闻,但像这种成本线下如此之多让我有点儿吃惊。关键在于能够走出量来,用价格换来了成交量,也算值了;有不少项目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赔本还卖不动。
“这个项目是集团战略,先进入这个城市再从长计议,赔赚在其次;即便是住宅赔钱,未来商业销售上可以补回来”,那位老总解释道。或许是高度不够吧,我认为这个解释只能算是一种解释,很难令人信服,甚至难以说服自己。
角色
在过去的十年,销售物业的主力就是商铺和住宅。在综合体刚刚兴起时,住宅可以跑出自持物业的土地成本,底商可以赚大钱,利润投在自持物业上。最好的时期综合体开发完毕,白得10~15万平方米的自持物业,还能带走一大把钱,确是暴利的时代。
随着综合体开发模式的渐趋成熟,政府、开发商和销售者都明明白白了,项目的成本逐渐走向正常。而今住宅产品赔本销售成了项目开发的包袱,需要商铺销售来背了,可见形势变化之快。
商铺成了救命稻草,这个角色转变有点儿难度。作为社区商业的主力,商铺的作用不容小视。与住宅严重产能过剩相似,商铺供应也够吓人;在过去的数年里,昔日的投资品明星,相当部分只起到了对冲通胀的作用,从整体上讲出租情况不好。
如今在售商铺的主要问题是:项目位置较偏,欠缺商业所必须的地段优势;面积配置过多,单独的小区住宅养不起那么多商业。
商铺的角色真有点儿恼火,住宅失手的情况下,倘若商铺价格、去化速度不理想,那项目的前途就不好讲了。
转换
房地产开发进入了合理利润的时代,要改的东西还是非常多:如开发节奏方面,原来一开工就是几十、上百万平方米,现在就得多分期、小步快跑、跟紧市场了;又如成本控制方面,原本占大头的建造成本,多年积累和竞争之下相对透明,税费的控制渐成主角。
形势变了,要求我们的思想就得跟着变,抱残守缺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