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耐心”与担心


上周的美联储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主角。而主角中的主角是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女士。在举世关注的周三会议中,耶伦代表美联储宣布放弃加息的“耐心”--这被世界解读为,美联储最早于6月加息。果如此,这也是美联储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

 

美元遭遇到了数年来最大单周跌幅,而本周一市场依旧选择抛售美元。

 

若仅止如此,全球市场无非是躁动一番,因为美联储的“耐心”早已让全球市场“等得花儿都谢了”。现实却是,美联储放弃“耐心”的同时,也折射出美联储相当的“担心”--美联储加息可能伴随着下调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预期。

 

美国经济也面临着市场波动的挑战。尤其是全球都在紧盯美联储加息的情势下,美元飙升长期看也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美国量化宽松救经济的货币政策,被日本和欧洲如法炮制。中国,虽然并未实施日本和欧洲放水式的货币政策,也在稳步地进入降息降准的货币政策通道。而且,中国还启动了万亿元规模的地方存量债务置换。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直言中国政策储备箱里工具很多。

 

中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效仿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就象征性而言,这是美联储和耶伦货币政策决策的肯定,也彰显美国超级大国的面子。但是长此以往,将导致美元一路飙升。诚然这可稳固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但同样会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隐忧--拖累美国贸易和面对更难控制的通胀率。因而,美联储加息容易,但却难以评估加息后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起码从目前的货币政策看,美国经济正走在平稳的路径下。所谓货币政策正常化,也许会打破现在的美国经济增长节奏,使美国经济变得“不正常”。

 

美联储在放弃加息“耐心”的同时,也降低了全球市场对美联储的加息幅度的预期。这体现了美联储的矛盾心理,也让敏感的全球市场市场发生了波动。

 

欧元的表现和美元的逻辑更为直接;人民币汇率突涨,中国市场主导的因素更大--这正验证了此前决策层释放的“工具”多的言论。就中国的逻辑而言,不管美联储何时加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都应在可控之中。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跌跌不休”,不仅或挫伤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会导致美国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警惕。过去一年来,美联储对人民币随市而跌维持了较为放任的态度,这是美国笃信全球经济只有美国一枝独秀。

 

自信的美联储,甚至要求欧元区像日本那样借鉴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运用,其实也是采取察言观行的态度---美国前所未有地放低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当然也不时有中国汇率操纵国的杂音)。这说明,美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判断还是相对理性的。

 

但是,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除了美国,全球经济还还徘徊于后危机中,一枝独秀的美国除了自信还会有不安。毕竟,全球化时代,美国经济复苏并不能支撑全球市场的景气,反而可能会被全球市场所拖累。让中日欧三大经济体和美国分担全球经济复苏的责任,是后危机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选择。

 

现实是,日欧量化宽松和中国调结构,促成强势美元趋势的形成。这种趋势,短期内可视为美国经济复苏,但形成惯性则非美国乐见,美国最难以承受的是美元升值导致的出口竞争力减弱。尤其是忧虑中国这样的贸易伙伴,美国一方面坚持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策略,另一方面担忧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全球地位构成威胁。更主要的是,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英文缩写AIIB),让美国的西方主要盟友不听美国的警告,纷纷加入这一新的国际金融开发机构。对欧洲国家而言,加入亚投行不仅仅是为了分享亚洲国家基础建设的蛋糕,更看重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这和战后欧洲追逐美国构建一揽子国际金融机构是一样的道理。

 

美联储放弃加息“耐心”,并不意味这美联储对加息不“担心”。劳动力就业形势好转,给加息提供契机;但劳动力价格提升,美国又面临通胀预期。关键是,美联储亦担忧加息影响不太稳定的美国经济增长。当然,还有出口因素和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忧虑。因而,美联储加息会是艰难的过程,结果则是妥协性的---不会达到市场预期的加息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