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万有引力定律——《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七
06.再看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万有,就是所有的物都有场。
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人通过物开始认识场,这是人类智慧的里程碑。
动物对力的定义是:物对物的作用。
人类对力的定义是:场对场的作用。
场是物的伴侣,形影相随,正是场的作用,物的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宇宙星系大模样与万有引力场密切相关。人类认识引力场是个关键。
伊萨克·牛顿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林肯郡。牛顿被誉为是千年一遇的科学巨人。他的力学著作被誉为是经典力学的圣经。他创建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最高成就。
西方人愿意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66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大学毕业不久的牛顿坐在农场果园的苹果树下,正在思考天体行星运动问题时,一个熟透的苹果掉落在他面前。他想,为什么不向前后左右落?为什么不向上飞落?偏偏要向地心落呢?这说明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即便苹果在高山上也会受到吸引力,若延伸到月球上呢?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和对月球的吸引力是同一种力吗?这个启发融进了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过了20年,最终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答案。今天仍把万有引力定律看做是最高科学成就,人们对这个故事依然津津乐道,所以,在剑桥大学博物馆中还真的放着苹果树干做为纪念品。
人来自动物,具有动物智慧,人超越动物,具有理性智慧。何谓动物智慧?站在动物的立场上,以动物的视角看世界,无论具有多么高明的智慧都属于动物智慧范畴。何谓理性智慧?站在宇宙的立场上,以宇宙视角看世界,这样的智慧才是人本该具有的理性智慧。人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智慧,但要看站在哪里去思考,这两种智慧的差异相当于是井底之蛙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差别。以这样的认识从新衡量人类社会的各种理论,西方科学是属于动物智慧范畴的科学。让人欣慰的是,踏着万有引力理论再向上攀登一步,就能到达理性智慧的境域。这样来看万有引力定律,那就是智慧升华的阶梯,那就是改变西方科学的重要的平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啊,蕴涵着真理,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西方科学将被迫转弯。
牛顿以“力”的视角认为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吸引力与对月球和太阳的吸引力是同一种力,“万有”就是强调所有具有“质量”的物体都有这种力。何谓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或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因此,万有引力定律揭示的是“质量”所具有的规律,该定律表述为: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中的引力常数被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用精致巧妙的扭秤所测定。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表,立刻遭到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29--1695)和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等人的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不接触就能超距离地施加一种力,没有媒介还能瞬间传递,这是不可信的,是不真实的物理力,属于一种超自然的数学力。此后经过百年时间才逐渐被普遍接受。
万有引力定律使牛顿本人也很郁闷。牛顿是力学大师,贯于用“力”的视角看世界,力的隔空作用把牛顿难倒了。一些问题无法解答:第一,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地球与月球间力的大小和方向好确定,不知作用点在哪里?第二,两物体相互接触才能表现出力,两星球间隔着遥远的真空是如何作用的?第三,传递都有过程,引力的传递是没有过程的瞬间吗?第四,星球有初速度和向心力才能做圆周运动,初速度是谁给的呢?牛顿本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引力怎样通过虚空?牛顿曾写到:“难以想象,这些毫无生气的物质在没有其他非物质的东西调和下,怎能作用在其他物质上并产生影响,而它们之间又没有任何接触。引力一定是天生的、固有的和必需的,这样一个物体才能通过真空作用在远处的物体上,而不需要其他东西来把作用和力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在我看来这是很荒谬的。引力一定是由一个作用物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的,这个作用物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我想我还是把它留给我的读者去考虑吧。”
答案很简单:地球有质量,质量带有引力场,场直线伸向远方;月球有质量,质量带有引力场,场直线伸向远方。两个场在真空中相互作用,表现为吸引力。苹果虽轻也有质量,苹果的场与地球的场相互作用,轻质量的苹果被吸向地心。其实,所有的力都是场对场的作用,力的作用无需接触。物接触才施加力是动物在地球环境中的特例。动物生活在地球巨大引力场的笼罩下,必须用接触的支撑方式去抵抗引力场,因此动物感受到的力几乎都是接触的力。如果扩展到微观原子层面上去看,会发现接触力也是空对空场作用产生的压力实现的。明摆着,动物只能理解物对物的力,而人能理解场对场的力。因此,深刻解读万有引力定律会发现,此定律是动物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分界平台。
从1687年定律发表至今的327年当中,西方科学是怎么思考的呢?
●说宇宙中存在着以太——已经证明“以太说”是错误的。
●用数学方程把引力抵消掉——这是愚蠢的“数学驼鸟”方法。
●用引力波概念去解释——套用“波”概念是一种无稽之谈。
●说存在着引力子——玻色子、光子、引力子等都是科学编造出来的。
时至今日,西方科学仍没有登上智慧的平台,仍停留在动物智慧的层面上。其实,只要承认“场”的客观存在即可以全部搞定。而牛顿的伟大表现在,他的思维已经触及到实质,“天生的、固有的、必需的、非物质的”,这些就是在描述场。其实,牛顿被宏观物体接触力的印象困扰得太深,正处在解开力本质的边缘上。他比现今西方科学家们要高明出许多。力是场对场的作用,本质上就是不接触,接触只是生物在地球环境下感受的特例。这样看,西方科学编造的玻色子、光子、引力子、西格斯子、介子等等是多么的荒唐。人们一旦回过神来,西方科学百年建成的大厦便会顷刻轰然倒塌,留下一堆被后人嘲笑的垃圾。
如此简单的定律为什么会成为智慧的阶梯和平台呢?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谈的是物与物的规律,在地面上看是物与力的规律,从宇宙看是物与场的规律。此基石是“看世界”的平台,关键是站在哪里看。人不能总以“狼吃羊”的动物态度去看待世界,要上升到宇宙立场回看人类社会。站在动物的立场上看宇宙和站在宇宙的立场上看动物,差别极大。现代哲学大谈宇宙中的运动观和时空观;现代西方科学大谈宇宙中的四种力;爱因斯坦大谈距离的缩短、时间的变慢、四维时空的弯曲。然而,若让宇宙开口说话,他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人类:“宇宙空间中只有物和场,再无其他。”如此简单!
其实,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任何物的周围都有引力场,物周围有场是物的根本属性。物与场这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太阳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相互作用,地球引力场与月球引力场相互作用,苹果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相互作用,场与场作用表现出力,如果从微观原子来看,力也无须接触。动物奔跑、捕食、啃咬、蠕动、排泄、生子等等,靠着肌肉收缩的力量,物要接触物。动物采用力的概念非常现实。宇宙从来都不是动物的天下,动物以自己的井底状态去读宇宙,或叫无知,或叫愚蠢,井底之人。宇宙的一切变化在于“场”,力的本质就是场对场的作用,场是本质,力是现象。以力的视角出发,可以叫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以场的视角出发,改称万有引力场定律更接近真理。
宇宙间不需要力的作用点,也不需要力的传递。牛顿在地下若知道三百多年后儿孙们的科学理论编造得如此离谱,会笑破肚皮。现代科学把以太否定掉后,用空想出来的“引力子”代替,而宇宙中根本不会有引力子和引力波这类东西。有人用虚假实验搞出一大堆传递力的基本粒子,名字很时髦:光子、介子、胶子、玻色子、引力子、希格斯子……都是些无中生有的“傻子”。日本科学家朝永振一郎(1906--1979)还编造出互相抛接“傻子”所产生的斥力和引力。这种编造在1965年竟然还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切很容易理解,动物的智慧可以创造出动物的喜闻乐见的花花世界,真实的宇宙不会去买地球生物的帐。
力是西方科学的魂,力是地球动物的魂。万有引力是研究宇宙空间星云分布的力,经典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力,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原子中电子分布的力,人类社会生活在你争我抢的比武力的氛围中。
认为宇宙中存在四种力,电磁力、引力、强力和弱力,一帮子人吃饱了饭要搞四种力的大统一。自然世界真的是由力构成的吗?远不是这样。从电子运动、电磁场、电磁波和光的传输为突破口,不难搞清楚事实。动物生活在地球上,靠着力量才能获得食物,靠着力量才能繁殖,靠着力量才能夺取领地。动物是借助肌肉收缩力量带动牙齿和骨骼表现出力量的。人继承了动物的生存法则,西方狼性文化利用科学技术把“力”放大到最大,无非是凭借力量争霸世界。人类这种高智商的生物,出息只能停留在力的层面上吗?动物留给我们的本能就不能突破升华吗?动物智慧和天地智慧人类永远都不能区分吗?无论人类智慧能把力放大到什么程度,原子弹、氢弹、导弹……只要不放弃动物的视角,不愿意改造科学技术,人的智慧就没有达到宇宙高度,就算不上理性的人。
宇宙中只有物与场两类东西,物的周围都有自己的场。物与物之间是靠场与场相互作用发生关系的,场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力去解读,也可以用场去解读,不能只钻力的那个牛角尖。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以宇宙的眼光来看,地球只是宇宙空间中具有特殊条件的一口井,人类在嘲笑井底之蛙时,要看到自己就是井中生、井中长、井中看的井底之人。人天生有局限性,科学不能只用力的眼光看世界,要把世界看成是“物”与“场”两大类东西之间的作用和变化,这是明摆着的客观事实,不难理解。如果像西方科学那样把世界看成是力的要素,接着就会出现动量、能量、势能、质量等等一系列带有片面性的错误,就会在认识自然规律问题上谬误百出。当前,西方科学给所有的力都配备上了传递子,重蹈用“以太”的错误。唯独“引力子”看不见摸不着,自取烦恼。
无论怎么说,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的伟大发现。是宇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重要规律之一,同时,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智慧升华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