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全国“漫游”,关键是破除地方利益桎梏


最迫切的民生关切是什么?“两会”列出了一揽子热点话题,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就是热点中的焦点。

 

人员大流动、市场大流通,是当今中国最典型的社会生态。尤其是人员大流动,无论是打工潮、求学潮抑或探亲族,应该在异地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社保如此,医保亦是。

 

看数据,中国城乡居民参保率高达95%,似乎达到了“人人享受医保”的理想目标。但这个数据的现实内涵却不乐观,因为参保人分属于“三个等级”的医保制度,第一等级的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层次最好,参保职工享受的医疗待遇最好;第二、三等级的城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的统筹层次较低,甚至可谓聊胜于无。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统筹政策千差万别,医疗标准更不统一。在医疗保险计算时,涉及到起付线、自付比例、封顶额度等复杂的计算难题。因此,参保人在本地看病报销都会遭遇各种麻烦,更遑论异地医保结算了。

 

总之,异地就医不能即时结报既有制度层面的客观原因,亦有画地为牢的地方利益掣肘,也有技术层面的梗阻,更有操作上的障碍。

 

但不管如何,破除异地就医的一切障碍,让“人人享受医保”的福祉落到实处,却是自上而下的共识。而且,在顶层设计和各层级执行层面,异地看病即时结报正在有序推进中。

 

在顶层设计层面,2009年国家出台“三年计划”,即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三年内制定异地医保接续办法、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完善全国统一建居民健康档案和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医保制度。去年年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异地就医结算作出实质性推动。近日,卫计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今年将依托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选择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试点跨省就医即时结报。到2020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要在具备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跨省就医直接结报。

 

可以说,“三年计划”以来,央地各职能部门为了推进医保全国“漫游”做足了功课,这期间也包括舆论民意的建言献策甚至是急切倒逼。回首再望,医保异地结算的制度设计和修正完善,应该说效率是高的。

 

执行层面,各地也一直在尝试着异地医保结算。从地级市内部的跨县异地就医结算,到省内各地级市之间医保异地结算的破局,再到省际交接地区小范围的跨省医保异地结算等,以点带面、条块结合的医保异地结算可谓“正在进行时”。小范围的医保“漫游”已经实现。

 

实现医保全国“漫游”不是梦。但人们还是希望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的梦想尽快照进现实。对两亿多打工者而言,他们安身立命的城市应该尽快给予他们当地医保的平权待遇,不能让他们充满乡愁的心灵又遭遇异地歧视的伤害。对于投靠异地儿女的老人言,让其异地就医不再遭受垫付和奔波之苦,也有助于缓解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养老的困窘。

 

医保全国“漫游”应该来得更快一些。在有制度保障和各地实践经验的现实下,普通民众可能不会关注宏观层面的医保“漫游”困难,也不会考虑全国医保统一对接的复杂技术难题,他们关心的是常识性的权利共识--既然参加了医保,就应该能在异地看病即时结报。

 

朴实的权利共识,折射到执行层面,归结到一点可能还是钱的问题,即医保基金这块蛋糕如何分享。现阶段,全国医保实施的是“统账结合”,除了个人账户的30%作用,其他属于统筹基金范畴。个人账户转移应该不是问题,关键是统筹基金这块,即通过公共财政的充实,实现全国性统一管理和调配。就逻辑言,动国家的“奶酪”而非吃各地的“蛋糕”,才会使医保全国“漫游”走得更快。

 

虽然人口流动是全国性的,但更多的人流向的区域是东部发达地区,异地就医的聚集地则是京沪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这些城市聚集了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应该在医保异地结算上作出榜样。作为先进地区,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