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安全与选择所依附的势力(3月9日)


心理安全与选择所依附的势力(3月9日)
 
关键词:心理安全  儒家思想
 
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我们总是对那些古人(至少是已经故去的人)很是敬仰,极力贬低与批判当下人心险恶,标准沦丧,并慨叹人心不古,同时又极力推崇西方与非中国式的思维与制度、人性与价值观。我们在维护商品经济的积极正面形象的同时,却又不愿意承认其对中国社会与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伤害。
如果我们以标准的体系去衡量,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分析,总是会得到一些微妙的结论的。不管是基于文艺青年的激情,还是基于成熟理性的批判,其中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关系。
 
探究中国的人性之本源,或者是原本就很坏,或者是原本没有那么坏而变得那么坏,或者是根本就没那么坏,却被渲染得那么坏。假如原本就很坏的,那么无可厚非就是应该被批判的;但原本没那么坏,却要被塑造得那么坏,就要看是什么因素在幕后支撑了。
假如中国人原本没那么坏,却最终变得很坏,那么我们就要去探究打碎中国人的形象的是什么?让中国人变坏的因素又是什么?这牵涉到是否承认自己在道路选择与势力依附的时候,内心的取舍问题。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与事更值得纪念,其形象与利益更值得维护,在评判的时候,也总是会由于关系之亲疏而导致评判起来有差别。虽然我们都批判这种掺杂了自身情感与局限性的评判标准,但这种“涟漪式的”价值判断标准恰恰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比如老师长辈,家人亲人恋人爱人,有血缘关系的总是比没有血缘关系的更值得我们牵肠挂肚。“老吾老”是“及人之老”的基础,我们也往往会维护那些曾经给与自己、帮助自己或者自己的当下之成功有其不可抹杀的贡献因素的人之利益,这本身就是人之常情,无需指责;假如硬要指责,便会让人感觉不通情理。
按照孟子的理论,人天生都是有“四心”的,比如是否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等,其实人天性的东西更趋于感性,后天得到的东西让我们更倾向于理性,我们受到的教育、思维方式、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的礼数。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只有自觉判断才是基于本心,三思而行就是基于利益,谨小慎微就是基于虚伪了。
越是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如艺术一般无可挑剔的人,在生活中有可能就是越虚伪的人。越是把谦恭做到极致,把口号喊得震天响,逢人便露出洋溢的笑容的人,越是值得堤防的人。就如演戏都需要排练,经过反复排练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的。
 
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化建设,为了维持主流价值观与更高的集体利益,我们都会牺牲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表达与利益诉求,毕竟识大体顾大局,总是值得赞赏的;即使想去抗争与争夺,自己都处于弱势者的位置,而难以达到制衡,只有忍受委屈才能得以保全,这大约就是“委曲求全”的含义。
其实人的选择都是有利益预期的,永远带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不以人所居的位置高低、所拥有财富的多少,所得到的荣誉与光环,所享受的标签被多大程度上认知的为转移的。甚至刚好相反,人取得的成就越是辉煌,基于其内心的贪婪焦虑恐慌等因素就会越强烈、患得患失之心也就越重。
对奴隶而言,可以失去的只有镣铐;对拥有自己的王国的人,不管是政治、经济、金融还是军事以及商业,一旦失败,就将失去所曾经拥有的一切,自己以及自身的追随者存在的根基。
 
习惯于指责别人的人,固然有主动选择的因素,出于保全自己与看得见的更辉煌的未来,而让自己跟随某一类人或者某一个思想与主义,让自己成为更强大力量中的一员,让自己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可以指望得到别人的支援。
我们选择依托别的力量,某些时候是基于无奈,由于发现自己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并难以承受得而复失之重,或者在贪婪与进取心的控制之下,渴望得到更多,所以才会选边站队,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胜算,这也是一种谋略。
每个人的站队选择、依附不同的势力的取舍决策,都是基于心理安全的考虑。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客观,不带有主观色彩的。没有任何事情是有优劣之分的,所谓优劣都是在特定的定位、参照、目标与道路选择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是基于自己而不是所评判的主体。
 
人之可悲之处,就在于无法跳出自己的局限性,这不仅是人生之发展轨迹,也是在不同阶段性的独特坐标。
你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与价值评判标准,是站在谁的立场,为谁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可以看到的利益获得者的背后,以及相应链条的各个环节,你又可以看到多远?虽然人都需要立足当下,但我们总是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
 
贾春宝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