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治污要靠拉升有益GDP


现在两会谈治污的提案多如牛毛,有三成的提案与此有关,比如湿地保护、区域综合治污、京津冀一体化治污、生态保护、耕地基金成立、水土保护、固废处理、土壤污染、环境税立法、环境税归属、黄标车淘汰制度、陆海生态保护委员会、环境执法、环保法等等。而且国家配套出台产业政策,去年把节能环保打造成朝阳产业,今年把节能环保打造成新兴的产业支柱。不过,在千人代表要求治污时,却听不到如何拉升有益GDP,这形成一头重一头轻的局面,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大的情况下,治理污染就因缺乏资金而不会彻底、速度不快。那么,如何拉升有益GDP?

 

1、汉能薄膜发电成为太阳能领域的突破口,其股票市值在34日已经突破3000亿港元,至3039亿港元。据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透露,汉能有一个“121”计划,到2020年实现收入1万亿元,市值20000亿元,盈利1000亿元,业内说5年内李河君或许具备挑战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能力,而国内的同行说,汉能可以收购整个行业了。汉能属于中型光伏企业,而保利协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线光伏企业,市值远不如汉能。这说明,薄膜太阳能发电比硅版太阳能发电更具有优势。这说明太阳能发电的突破口在薄膜太阳能。那么,国内各地政府可以上马薄膜太阳能发电产业。

 

2、由于钢铁厂、煤电厂需要煤炭、焦煤,污染特别大,这些地方最好立即上马核电站,乘两会之际立即提出,尤其是山西、内蒙古、河北省、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均可以率先上马核电站。只要把燃料棒进行循环经济替代浸入水中熄灭燃料棒,通过燃烧成灰烬,没有多少重量了,也没有多少辐射了,而且热量得到再利用,可以用燃料棒进行加热锅炉水,提供热水洗澡,提供水蒸气供暖。替代现在的烧煤供热,替代现在煤电。通过上马核电站,即促进钢铁业、能源用电变成没有污染的核电,还因上马核电站增加投资,拉动经济。

 

3、任何一个产煤大省、产钢大省、老工业基地、石油产地,通过核电站供电,将大大净化环境。笔者认为,这些地区都有商圈、商业街、开发区、百货商厦、购物中心、穿戴产业、餐饮业等老百姓的刚需产业。虽然这些产业一方面是过剩影响业绩,另一方面是网络销售影响业绩。但是,笔者告诉你,只要运用得当,出奇制胜是必然的。比如创意园与制造业产业区、高新区是否整合?开发区与开发区是否整合?开发区内企业是否自愿整合是否在政府的引导下自愿整合?商圈是否摆脱过去的与年龄人口定位的过时模式(如上海徐家汇商圈)?商业街是否搞活(如上海四川路、淮海东路)?沈阳、武汉、南京、杭州、广州、成都、重庆、天津等省会城市百货业是否找到门槛、别具一格?如果没有整合、没有找到门槛、没有别具一格,那证明该地区政府的智囊有问题。穿戴产业也是可以通过别具一格、门槛、渠道颠覆性创新、销售颠覆性创新、款式颠覆性创新、服务颠覆性创新、包装颠覆性创新等综合创新取得成功,如果不能改变这些,那么地方政府智囊已经过时了。地方政府经济有困境是正常的,但是治不了经济病、经济不能立竿见影转型,那就是智囊的无能了。各地政府官员可以看看自己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否是一马当先,如果是全国较差的,那么,智囊能力怎样?笔者不说了,“你懂的”。

 

4、如何把各行各业整合起来?如何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合起来?如何把地方政府管辖区内的一起资源整合起来?如何用各种创新把地方政府管辖区内的各种业态串联、并联、一体化整合起来?这些是容易实现有益GDP的方法,比技术创新更加有效,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面临下降。经济增速面临下降,营改增更加让财政收入下降。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进行税收造假财政收入造假,这会造成财政收入下降。但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治理支出、生态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研发支出、环保支出、税收补贴支出等面临大量新增支出加大。很明显,这种收入下降支出加大的矛盾,自然制约着地方政府的政绩。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投资的整合、创新,带来大量新增经济效益,这才是省市长治污时有雄厚的财政收入做后盾,否则,治污喊得地动山摇,实际上是干打雷不下雨。这就是笔者说的彻底治污要靠拉升有益GDP才能做到,问题是,省市长你们做得到吗?你们有能力进行拉升这些有益的GDP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