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文景区初期开发案例分析(四)
张建平
二、同质景区的差异性开发。
(一)存同求异
黄金周的首战成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初溪景区“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交通环境不畅,资金投入不足,产品推广趋零……”的严重性,任何一个资源丰厚的景区,在机遇、人才、资金通达的优势下,需经过三年五载的锻造方成正果。要切合实际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发展的无序性,应做到“旅游发展、策划先行、规划到位”。
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同质景区的差异性开发问题。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座或方或圆形土楼,其中圆形土楼有362座,目前对外开放的有“振成楼、振福楼,承启楼、集庆楼”为主的四大景区,四座土楼隶属三个乡镇。因为地属同一区域,文化背景相同,资源环境相似,产生景区同质化在所难免,倘若一味地进行毫无新意的土楼开发,不仅耗资巨大,竞争成本飙升,雷同的景观资源难以吸引游客连续游览的兴致,原因很简单,就好像国人初接触外国人脸孔看上去都差不多,对大众游者而言,不论是圆土楼还是方土楼,其外部形状与内部结构相差无几,游览其中的一二座则略知端倪,只要聆听导游一二个小时大同小异的讲解后便可打道回府或奔赴另一个不同资源的景区。事实上只有作家、画家、摄影家、艺术家、建筑学专家等高知识的特殊人群才陶醉于一座座方圆土楼之间而流连忘返。
永定土楼最先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客家土楼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圆形土楼的“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防火防潮、通风采光、经济环保”等功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为人类提供了客家人创造文明的历史见证,这一切归置客家土楼之共性。
旅游,必须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所谓差异性开发就是要从区域总体规划着手,对同类资源的种类、特色、成因、结构、分布等作周密详尽的调查,对景区范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旅游者为导向,建设观赏内涵差异,综合享受较高的同质性景区,使同类资源景区因环境的改变和功能的创新而得到游人的认同。
可以这么认为,被选定对外开放的土楼景区除建筑风格外各自应具备独特的观光主题,即同为土楼,却能向世人展示不同的内在文化,游人所到之楼均能感受到土楼恩赐人类社会的振奋精神而不虚此行。也就是说初溪土楼景区的差异性开发重点在于土楼建筑文化与客家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以丰富多彩的客家土楼内涵招徕游客,存同求异、发挥效应。
(二)特色资源
1、初溪土楼群的“五个最”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永定县志、名人文章、初溪族谱的研究,反复地与其它土楼或土楼群攀比对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合理整合,最终确定初溪土楼群的“五个最”能够较全面地概括初溪土楼的特质内涵。
①最集聚的土楼群:初溪村居住面积仅15万平方米(约228亩),却拥有36座大大小小、方方圆圆的土楼,其密集程度是整个福建土楼中绝无仅有的独一处。
②最奇丽的土楼群:登高俯瞰由5座圆土楼和31座方土楼组成的如图案般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的土楼群尽收眼底。更难得的是土楼群与周边的高山、碧水、瀑布、梯田、绿竹、芭蕉、农人、耕牛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人文景观与周边环境自然协调、交相辉映的景区在福建土楼中亦无第二处。
③最古老的土楼群:“三圆一方”土楼群呈一字形排列成为初溪土楼的标志性景观。它们的年龄分别是:馀庆圆楼277年、庚庆圆楼157年、集庆圆楼587年、绳庆方楼207年,这是地地道道的明清土楼群组合,当之无愧地被誉为福建最古老的土楼群。
④最朴实的土楼群:初溪地处深山老林,因交通不畅而原始地保留着古村落的森林地貌,山清水秀。初溪人依然深深地眷恋着土楼,远古时期土楼人家“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随处可见,是福建土楼中难得一觅的世外桃源。
⑤最特殊的土楼群:经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报道,当年美国卫星发现这里特别集中地布置了几十个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及导弹发射基地,绝密文件放在白宫的办公桌上,直至尼克松总统访华,才揭晓那不过是被叫做“土楼”的一种居民建筑。虽然虚惊一场,却为土楼旅游的开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初溪土楼群被视为福建土楼旅游开发的先驱与功臣,因其特殊的地位名扬世界。
2、初溪村的“五个一”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用“五个一”形象地突出了初溪村的与众不同,那就是“一种姓氏、一个朝向、一道大门、一个庆字、无一水井”。
①一种姓氏:初溪村的2000多人都姓徐。早年他们的祖先打猎追踪梅花鹿到此,发现这里群山环绕,郁郁葱葱,一涧清澈的溪水绕山潺潺流过,真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于是便迁移此处开基创业。由于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初溪人在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本性排外。外姓人难以介入,本村之间通婚现象很普遍,导致初溪村只有一种姓氏。
②一个朝向:初溪村的土楼大门都坐南朝北。土楼建筑选址通常采用坐北朝南,传统的风水学有君临天下之说,在通风采光上可以减弱北方寒冷空气的侵袭。由于初溪村地处海拔400~500米的山腰中,南面是层层叠起、越来越高的梯田,北面则地势较为开阔平坦。如果大门朝南开,势必形成“开门见山”,视觉压抑如“井底之蛙”,极不利人们的生活,所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初溪土楼群坐南朝北的一个朝向。
③一道大门:初溪村的土楼都只有一道大门。土楼占地面积大,除大门外一般都留有偏门。由于初溪村地处深山老林,时有盗匪侵袭或猛兽出没,以集庆楼为例,不仅设置单门,底楼墙厚达近2米,一二楼不开窗,楼内设置了72架上下楼梯,顶层外墙还有9个瞭望台。1930年广东西河的土匪前来攻打集庆楼,初溪村人透过瞭望台远远就发现来犯之敌,全体族人从容地关起大门,通过72道楼梯迅速地把攻击敌人的石块、木头等物品送至顶层,敌人久攻不下便堆柴放火烧大门,却被楼上放水浇灭,无奈之下只得无功而返。作为历史的见证,被大火烧断的大门石框仍然静卧在楼前的门坪上。出于增强土楼防御功能的需要,初溪土楼群均只设一道大门。
④一个庆字:初溪村所有的土楼楼名都带一个庆字。“庆”是庆贺、庆祝、祥和的意思,充分表达了初溪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一个真实的传说,原先余庆楼取名东安楼,大门的朝向也跟其它土楼不一致,结果楼里的年青后生接二连三地死于非命,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更改了楼名与大门朝向方相安无事。以此为鉴,初溪村里的楼名都带有一个庆字。
⑤无一水井:初溪村里所有的土楼内部都不挖水井。因为生活的需要土楼内一般都要挖一至二口水井,唯有初溪土楼不同。有一种说法,当年初溪土楼群沿溪而建,周边森林密布,楼内楼外有取之不尽的山泉水,因此不需要挖井。另一种说法,中国古代的风水大师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存在相互生存、相互克制的原理。按五行学说排列,初溪土楼的大门北向属水位,楼门外又有二条水源充沛的溪流,一旦楼里再挖井,那么过多的“水”必将“沉金、浮木、灭火,冲土”,致使楼内的生存环境失去平衡,必将给楼里生活的人带来无妄之灾。初溪村人深信这一代代相传之祖训,时至今日仍无人在楼内挖井,以确保土楼金木水火土等多个方位的平衡与协调,免遭祸害。不知您会相信哪一种说法。
3、集庆楼里的秘道
据考证,这是福建土楼唯一存在的秘密通道,也叫逃生通道。集庆楼底层外墙的厚度是1.6米,在某一间房里留有一个宽1米、长1.5米、外墙的夯土厚度仅20公分的紧急通道,并且用橱柜的方式作掩护,外人很难发现破绽。由于该通道关系着全楼数百人的性命,因此只有族长和极少数的长辈知道其所在。万一出现无法抵抗外来入侵的紧急状况,便可利用时机捅破土墙,迅速穿过密林安全转移或向外求救。这是五百年前集庆楼设计者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意义非凡,令人钦佩。
4、集庆楼里的奇迹
集庆楼的构造是按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期间融入风水理念,综合了儒家、佛家、道家的精华思维,按八卦、九宫、二十四山(指内环形楼的24个房间)、七十二河络(指外环形楼的72架楼梯)、九星(指顶楼外墙的9个瞭望台)等形式,依山傍水,进行了立体的布局和设计。正所谓“水火齐全、阴阳相配;外圆内方、刚柔相济;布局合理,避邪镇煞”。
与其它土楼完全不同的是一般的圆土楼最小的设置二处公共楼梯,最大的设置四处公共楼梯。唯有集庆楼从一楼到四楼采用72架楼梯把整座外环形圆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既符合风水学设计,也符合楼内几百人的生活方便,更加符合排兵布阵、抵御外敌的需要。
集庆楼内部结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所有的房间、楼梯、隔墙等全部用杉木材料构建而成,相邻处依靠榫头衔接,而且不用一枚铁钉,与厚达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下来供游人观赏,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5、暹罗王的故事
离初溪村不远的山岗有一个“暹罗王之墓”,也就是泰国番王之墓,这决不是天方夜潭。据徐氏族谱记载,徐卓云是初溪徐氏开基祖先的第十二代裔孙,因出生时脖子上有一大块黑色胎记,年青时无师自通会用中草药治病,所以乡亲们称他为“黑脖子仙”。因其生性好赌,常常弄得身无分文,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徐卓云在一位亲房的资助下跟随水客(往返于中国、东南亚的生意人)到暹罗国谋生。刚一上岸就被一大群僧尼簇拥着拱手跪拜,正感到惊奇,马上又被众僧尼莫名其妙地请上花轿抬往王宫,沿途所到之处,大小民众双手合十,纷纷跪拜祈祷。原来这一年暹罗国发生重大瘟疫,死人无数,连称雄一方的老番王也突然得病死了,闹得人心惶惶,众生唯有奔赴寺庙颂经祈求平安。这天,德高望重的老活佛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说“有一个脖子上套黑圈的人某日某时在某港口登陆,拥立其为新王,瘟疫将自行退去”,于是便出现了徐卓云到暹罗国谋生上岸的那一幕。
徐卓云当上了暹罗国番王,利用中草药拯救了老番王唯一的女儿,结为夫妻,也拯救了当地的广大黎民百姓,从此过上了荣华富贵的日子。但他没有忘记家乡,邀请了二位至亲和一位赠送盘缠的恩人到暹罗国,亦不时接济乡亲。
徐卓云年老时,念念不忘唐山老家,他去世后,家人按他的遗嘱将他生前佩戴的王冠和两条发辫千里迢迢送回初溪安葬,叶落归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说徐卓云在泰国的后裔解放初期给家乡来过一封信,但此信在“文革时期”因恐惧“海外关系”被弄丢了,可惜之至。公司打算选择时机说服徐卓云后裔,也就是现今村长一房,获取王冠,通过相关部门前往泰国考证,一旦真相大白,作为一个难得的宣传题材,实乃初溪村人之幸,初溪土楼景区之大幸。(第五部分待续)
联系我请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