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讲求感悟,或者叫心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追求实证和逻辑推理。所以,中国的书论中,常常以物喻书,恍兮惚兮,真知灼见,若隐若现。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是书法本身的特征决定的。我刚才已经讲到,在中国艺术中的“线”,来源于艺术家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是他们对大自然万有运动状态的一种内心的感悟,这才产生了用这种单纯的线来表现这种感觉的手法。而这种用单纯的线去表现的过程,恰恰包含了东方艺术家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世间的风雨变化、四季变换、山川景色、人文地理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凡是能感动人的东西,就都会引发书法家的创作冲动,并且并概括到抽象的书法作品中。为什么怀素夜闻嘉陵江涛声会促成他书法风格的大变?为什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会使自己的草书大进?就是因为他们被这些运动的声音、节律、形态等等所感动,他们由此而悟到了蕴藏在这些运动中的美,从而把气“线化”了,这才形成高度概括的线条。这种“线化”的过程,表现了东方艺术家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这当中又包含着东方的哲学的意味。
东方的哲学是非常重视感悟的哲学体系,书法家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感悟阶段,而是要用形而下的毛笔来表现形而上的思想。当一个书法家用形而下的毛笔来表现形而上的思想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一般得描摹自然了,他已经把对客观自然物的感悟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使那根单纯的线,变成了“有情”的世界。这种对大自然的感悟是历代睿智之士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凝聚而成的,是无数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文化人经年累月研究的结晶。这种来自宇宙本体的认识怎么可能等于零呢?
汉字固然具有很明显的象形的痕迹,但是,它早已抽象化了。书法并不因为源于象形文字而成为艺术,因为世界上有不少象形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汉字成了艺术呢?可见重要的不是象形,倒是因为抽象。书法艺术绝对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现在有些搞所谓书法创新的人,找出一些具有象形性的汉字,写个水就画成波纹,写个马就画成个马头,写个龙就画成个龙的形状,结果是不伦不类。书法发展到一定阶段,象形的意味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艺术家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觉。一张字对外国人而言,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它同样可以令外国人心旌为之动摇,体会到宇宙的大美。
至于书论中的“屋漏痕”之说,据我的考证,最早见于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中···陆羽当年与颜真卿、怀素等艺坛名流交往甚多。他在文章中记录了颜真卿与怀素的一段对话,颜真卿盛赞怀素的用笔,以为积点成线、力透纸背之“屋漏痕”,怀素已经有之矣,较之于怀素的老师邬桐,内含坚质而富于弹性的“折钗股”更胜一筹。
“折钗股”也是一种笔法,它是说运笔要顿挫有致,转折处要圆而劲,就像钗股弯折那样。“锥画沙”是唐代褚遂良在《论书》中提出的,他说“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主要用来形容笔法的稳健和笔意的浑圆。此外,还有“壁坼”等说法,无非是说线条像墙壁的自然裂纹一样,丝丝相连,笔意不断。这些书法专用名词的出现,清晰地显现出书法艺术取法于大自然的本质特征。中国的艺术家正是运用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抽象的线条,构筑起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使中国的艺术凸现出“线”的魅力,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对线条的把握能力、运用线条传神造势以达到气韵生动之境的本领,也就成了衡量其艺术水准高低雅俗的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