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速 飞越秦岭


陕西高速 飞越秦岭

 

白应贤 翟力强 闫 飒 人民日报《 大地 》周刊(2009年第5、6期
 

 

    陕西高速集团下辖西延、西渭、西禹、西潼、西汉、西宝、十天等七家高速公路分公司。西汉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京-昆”高速公路在陕西境内的重要路段,是陕西省“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关中大地与成都平原两个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贯通我国华北与西南的黄金通道。西汉高速的建成通车把蜀道交通历史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特别是在抗震救灾中凸现出来的战略作用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肯定。陕西高速集团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具有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人们把翻越秦岭穿行巴山、连接西安和成都的道路称为蜀道。2002年西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受到沿线人民的热烈欢迎。西汉高速是当时全国一次性开工里程最长(全长255.023公里)、建设投资最大(工程概算总投资138.78亿元)、自然条件复杂(穿越秦岭山脉)、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便道艰险、电力设施架设困难、施工场地狭小、材料运输特别困难;全线桥隧相连,滑坡、膨胀土等不良地质路段随处可遇,治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秦岭沿线是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途经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洋县朱鹮鸟类保护区、羚羊保护区以及古汉台等历史文化遗址、环保要求高;因地质多变,设计变更工作量大;受山区地形、雨季、气候影响,有效工期短;分段建成通车,对项目投资控制和运营管理带来许多新课题。 

    秦岭深处,群山万壑,林海莽莽,人迹罕至。工人们将机械拆成零件,以驴驮马载人背的方式,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施工区域,默默地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工程建设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2007年7月遇到了开工以来最大且几乎难以克服的难关: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线路与高速公路原设计在三河口水库交叉,出现路让水的局面,三河口段开工推后了三年,而在该段抢工期的情况下又遇到了自开工以来最复杂的地质环境——古河床断裂带。在郭家山隧道口掘进只有几延米的情况下,有人建议应该向省委、省政府汇报郭家山建设遇到的实际困难,将通车时间向后延迟。集团领导通过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解和全面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把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世纪精品工程、国优工程、同期国内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样板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断然采取一系列超常规的非常措施,由公司领导挂帅,增配得力人员充实项目督导组,与西汉分公司领导混合编队,常驻工地一线全面加强组织指挥;开展劳动竞赛,举全集团之力,全面动员,强力推进,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西汉大会战。积极贯彻落实阶段目标任务分解法,统一思想,围绕质量、进度和环保目标,精心谋划,超前安排,科学组织,整体推进,以郭家山全面攻坚为重点,成立会战指挥部,实行24小时连续作业;对进度慢、履约差的标段强行分割,组织突击队进场抢险攻关。连续奋战五个月,郭家山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07年9月30日,西汉公路全线按期建设通车,为党的十七大和建国58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一举改写了千古蜀道难的历史。 

    西汉公路建设广泛应用先进高科技技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一个又一个创新。在隧道施工中采用地质雷达全面检测初期支护和二衬的强度、厚度及密实性,实行先检查后计量;在省内首次对路面边缘部分采用胶轮、小型振动钢轮压实,涂刷防水层技术;首次采用初平基层、下面层、上面层平整度互保施工工艺;首次引进路面雷达检测中下面层厚度,通过调整上面层厚度确保路面总厚度等措施,有效地消灭了工程质量管理盲区,根治了质量通病。并将西汉高速公路穿越秦岭的特长隧道用3座隧道群代替,其中秦岭1号隧道6.144公里、2号隧道6.125公里、3号隧道4.95公里,共计17.219公里,既节省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时还便于养护,降低运营费用。在隧道装修上体现人文关怀,分别给两侧贴了3米高的瓷砖,既美化了隧道环境又提高了行车舒适度。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物种类达2000多种,沿途有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羊等珍稀动物,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动物基因库。建设初期,集团公司就提出:“要以工程师的智慧、艺术家的工艺”打造好这条路。针对如何把西汉高速公路建成“山青、天蓝、草绿、路美”的环保生态路这一课题,成立了设计、科研、教学、项目管理为一体的“秦岭山区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研究”课题组,依靠技术创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西汉路不单单是穿越了秦岭,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保护秦岭“地质博物馆”和“国家公园”的科技攻关目标。 

    为使西汉高速“隐没”于秦巴山脉崇山峻岭的绿色中,建设者们始终贯彻“多打隧道多架桥,多砌挡墙护边坡,少挖少取保耕田,隧道上、桥梁下照样耕作或绿化”的宗旨保护原始生态。为避免土石方开挖,大型桥梁梁厢均在山外预制好再运进山;隧道掘进采用了在洞口上方设置截水沟、排水沟,以减少洪水冲刷对植被的破坏。全线136座隧道272个洞门,开挖面积仅有7个足球场大,减少开挖土石方20万立方米,新增绿化3万平方米。隧道广场绿化富有特色,处处体现了美学观念,力求融于自然,将11个隧道广场营造成各具主题特色的花园。在秦岭服务区七亩坪矗立的260米长的大型雕群《华夏龙脉》,艺术展现了古蜀道上至春秋、下至明清时代开拓兴废史及历史典故,反映了华夏民族不畏艰难改造自然付出的不懈努力。全国交通企业协会领导观看后,建议将此定为“中国蜀道历史文化博物馆”,列入交通部企业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 

    “工作勤一点、脑子活一点、微笑多一点、语言暖一点、技能高一点、放行快一点”,全方位的优质管理,使西汉高速美丽的笑容、温馨的关怀、亲情服务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西汉高速不仅创造出“车行山水间,人在画中游”的通行环境,也以其过硬的施工质量经受住了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更凭借完善的通信监控、收费系统和安全管理、服务保障设施, 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在汶川大地震中,西汉高速成为华北经陕入川运送物资及救援人员的“生命线”。 

    西汉高速建设历时5年,在艰苦的建设工地,艰巨的建设任务面前,陕西高速集团用一种特有的方式把这个团队凝聚起来,那就是“飞越秦岭”,这个具有西汉高速建设特点的企业文化品牌。“飞越秦岭”既体现了“和谐创新高效卓越”集团企业精神实质,又具有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突出特点;既包含了征服秦岭实现“千年蜀道不再难”的浪漫情怀,又概括了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既容纳了建设科技高速、生态高速、文化高速的理想,又展示了西汉高速凸现人文关怀的突出特征;既展示了西汉高速建设和管理新的价值体系,又彰显了“亲切自然温馨周到”的服务观念。“飞越秦岭”树立了全国专业高速公路独特的品牌,成为以服务和品牌闻名的全国众多高速公路的管理样板。 

    爱岗敬业 孜孜以求 

    白应贤,陕西洋县人,1955年出生,毕业于长安大学,工学硕士。现任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89年-1995年在陕西省高管局任办公室主任,兼任西宝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长;1996年-1997年任世行项目办党委成员、综合处处长;1998年-2001年任陕西省高管局副局长、绕城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2001年-2005年任陕西省高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任机场、黄延、西汉、西禹高速公路指挥部办公室主任;2006年至今任省高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千百年来,秦岭天堑曾令多少壮士望而却步。西汉高速的开通为陕西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白应贤董事长为了西汉高速的开通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他讲到:“桥梁凌空飞架,隧道半空开凿,历尽艰辛,洞穿千年屏障,先辈们数千年的遗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以实现,这是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繁荣富强、毅然迈向强国的伟大创举,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山青、天蓝、草绿、路美、西汉高速被世界誉为“工程师的智慧,艺术家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