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股票图书也带领经济类图书走出了一根阳线,沉寂多年的炒股实战类图书,例如《股市廖聊吧》又出了修订新版,而用来指导新股民的《从零开始学K线》、《我的第一本炒股入门书》、《伏击涨停》、《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也顺利来到排行榜——每隔那么7、8年,就会有一波新人成年走上社会,相信投资和投机致富的神话。这个曾经屡屡伤害中国股民的股市,在本轮牛市中推出的概念,是互联网+和理财、投资。
某种程度上,只谈论股票有投机的嫌疑,只看k线图则更显得像是操盘手的托,所以投资的理念是一定要在技术操盘之前,比如,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贪婪,价值投资,长线持有等等。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中,前任南方基金的投资总监邱国鹭先生所说,投资最主要的就是公司的估值、公司品质和买卖时机。从投机的角度来看,只有买的便宜才能赚钱,但从价值投资来看,买贵的往往更容易成功——价值投资不是每年都有效,所以它是长期有效的。这两种看起来都有理的理论,选择一种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好过在这两种理念之间摇摆——追涨杀跌,是大多数人血本无归的主要陷阱。
与80后沉浸于基金和股票不同的是,90后玩的投资、理财多了一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如余额宝、p2p网贷组合。在《我的钱:互联网金融,如何理财?》中,投资人羿飞结合自己所建立的网贷平台五星评级系统,依据平均利率、成交量、信息透明度等10个参考指标打分,供投资人参考的实践经验,说明了目前的网贷平台其实是一个“中央水池子”,在池子中,资金不断地从高溢价区域流回P2P中央池子,再由中央池子流向水位低的价值洼地,由此形成的投资组合,便可以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避免全盘被套的尴尬。然而,如果采用P2P中央池子的资金投资房产、期货,或者通过融资融券炒股,那基本上就与赌博无异了。
相对于90后的投资理财、赚点小钱以便凑足买房买车的首付而言,60、70后的成功人士更为关注的是给创业企业的投资。3年前我参加私募基金的年会,那时中国已经完成pe的公司多达3000多家,按照创业版1年300家上市的速度,恐怕要等10年,但以目前创业版、或者新三板每天推出的新股数量来看,相信2年内便可以消化大半——资本的力量,真的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当大多数资本被套在一个领域中时,即便是以往不允许被开放的区域,也便迟早会开放,以往有的制度限制,也会在改革的口号中冰消瓦解。在《我是90后,我是创业家》、《风口:把握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创业转型新机遇》、《创业维艰》一系列热销书的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又一个年轻人的创业浪潮的来临,但其实谁都明白,创业成功后,获益最大的,仍然是60、70后的投资者,即便创业失败,资本依然可以将它们包装到新三板市场,以崭新的概念吸引下一波长大的年轻人。相对于传统文化对老年人和经验的尊重,今天的中国似乎永远都把希望寄托在“少年中国”。面对“脸萌”创始人郭列、只过1%生活的陈安妮、要给员工发1亿的余佳文这些的确出类拔萃的少年英雄,我们由衷地欢呼,但如果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90后或者更年轻的一代人身上,那么,要们就是60、70后的邪恶阴谋,要么就是他们的不负责任——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代人都不应被“捧杀”或者“棒杀”。
范棣博士在《少数派的财富报告》中,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储蓄率的差异,试图找出穷人高储蓄率的原因,在他看来,目前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高储蓄率的原因,而金融垄断资本对中小企业的制约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这也是银行在市场化改革中,以赢利为考核指标后的恶果。在步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期后,如阿马蒂亚•森在《从增长到发展》中所言,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不是收入和产出,而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其享有的幸福和自由,而可持续的增长和对环境的关注无疑是“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看来,投资与投机的差别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