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反物质——《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五〇
49.子虚乌有的反物质
上下、前后、左右是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客观事物位置上的一种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才有镜像对称的认识,才有运动向前进和向后退的认识,才有坐标上过原点的正值与负值的认识。然而,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没有上下、前后、左右、前进后退、正负、对称这样的概念。或者说,宇宙中没有上这种东西,也没有下这种东西。比较中的位置存在,但位置这种东西并不存在。同样道理,正负、正反只是位置概念,并没有真实的正这种东西、负这种东西和反这种东西。
关于对称概念与镜面“两侧影像”有关,自然界大量“对称”现象是人总能以镜面和轴线为基准去看图像而造成的。尤其是当人类发明镜子以后,对称这一概念更根深蒂固了。例如,在万花筒这种玩具中,几粒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碎物块,原本并不存在的对称和花朵这样的美感,但在几面镜子的反射下给人以对称的花一样的美感,所以叫万花筒。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同样的客观事物,用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去看与自然的真实存在并不一致。又如,世界呈现五彩缤纷、花红柳绿,然而,自然界只有不同频率的光,并没有感觉上的色。这就是人的认识与客观规律的差异,人应当理解这种差异,而不能主观去扩大这种差异,更不能去编造差异。西方科学中的反粒子及反物质就是编造差异的结果。
在宇宙中,电场只有一种,因为方向上的不同,我们把电场看成有正电场和负电场。当电场运动时,会在垂直方向上感应出电场,我们把垂直电场看成是磁场。这样一来,以人的认识去看,电场有多种。其实,以宇宙视角去看,电场只有一种,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电场是物质带有电荷而产生的,电场只有一种,当然电荷也只有一种。我们通常认为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这是错误认识。电荷只有一种,只是存在的状态有两种。这是看问题的视角问题。
金属导线中电子流动形成电流,正电流和负电流只是环路中电子流动的方向不同。没有正电流和负电流这两种东西。普通原子表现出电中性,不表示不带电荷,只是电荷处于平衡状态。离子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只是表示少了电子电荷或多了电子电荷,并不是说负电荷独立存在和正电荷独立存在。离子是复合结构,只表示多电子状态、少电子状态和不多不少的平衡状态,仅此而已。
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的,质子与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复合而成的。一个中子放出一个负电状态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质子;一个质子放出一个正电状态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中子。中子表现为不带电,是因为内部电荷状态处于平衡;质子表现为带正电,是因为内部少了一个负电状态的电子;当质子放出一个正电状态的电子后,电荷又处于平衡。
上下左右,指位置;正电流、负电流、正电场、负电场、前进与后退,指方向;镜中的对称,指影像反射;正反面,指一个事物的两面。人有这些概念很正常,然而,人获得一种概念以后就想当然地乱扩展、乱推理,不顾客观事实,不以自然界真实为依据。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以甄府、贾府、真宝玉、假宝玉去写,那是小说。科学道理反映客观规律不能采用小说的思维。然而,西方科学用了80多年的时间,一本正经地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部“正反粒子、正反原子、正反物质、正反宇宙”的科幻小说,还获得了诺贝尔奖。可笑!
事情要从90年前说起。英国有个物理学家叫狄拉克(1902--1984),这个人懂点电气,懂点数学,懂点哲学。当时人们认为相对论和量子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狄拉克利用时空对称的四维空间(这是数学概念的胡扯),建立起相对论性的电子理论,这就是有名的狄拉克方程(西方科学都是些方程迷)。在方程的解中除了正值解外居然还出现了负值解,表示负能量,负能量没有意义。可是,数学方程太完美了,不忍心随便扔掉,于是对负能态进行一番解释,暗示有正电子存在(迷信数学会把正负号鸡毛当令箭,胡说若碰对点能变成预言)。
1932年8月,一个美国物理学家叫安德森(1905--1991),他研究宇宙射线。能量很高的γ射线撞上原子时,能把原子中的电子打出来,测量这些电子能量的分布。所用仪器是带有强磁场的云室,带电粒子通过时形成小水珠径迹,用相机照下这些径迹,根据照片能估算出速度、质量、动量及电荷,每15秒钟拍一次片,照了几千张。发现一些质量与电子相同而电荷与电子相反的“粒子”。
是电子电荷出现的两种状态,还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电子这种东西?此处是关键点。电的正负问题,考察所有的现象,都是状态不同的表现。电子这种轻巧好动的粒子有不同运动、不同状态、不同表现,并不是一件难理解的事情,没有必要认准就是两种东西,一正一反从来都是位置、方向、对称的概念,属于现象,并不是真有两种一正一反的物在宇宙中存在着。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迷信思维,更不能迷信数学,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安德森的发现与狄拉克的预言撞到一起所产生的思想火花,这本是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引起的局部错误,可以算思想堤坝上的小洞,然而,科学家们迷信、盲从,思维随大遛跑偏,集体的推波助澜,越跑越偏,像滔滔洪水把科学的理性湮没得无影无踪。
从此,开始了80多年的编故事历程。既然电子有反电子,是否有反质子和反中子呢?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说找到了反质子和反中子。还说用反电子和反质子能合成反氢(在清朝,沾反清复明的边就砍头),说这是基础物理学的前沿课题。有人还研究反物质的引力场,甚至还搞“反物质”的武器探索。真是当正事来研究。反原子组成反物质,再往下,就该编造反宇宙了。说,现在宇宙都是由正物质组成的,那些反物质都跑到哪里去了?
收入增加用加号,支出减少用减号,库存空了是没有。送来一个苹果,又拿走一个苹果,一加一减没有了。一正一反合在一起,要么是空,要么会发生奇迹,雌雄老鼠能出现一窝小耗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些概念都刻在脑袋里。利用这些深刻概念魔术师才能施展魔术。手是空的,没有来处,突然手里出现一副牌;没有去处,手里的牌突然空无不见了,人们惊奇。武侠小说中,雌雄剑合壁,威力无比,人们的思想能顺从接受,都缘于现实中的概念。
西方科学中的骗子,不像魔术和小说事先告知是假的,他们不是正大光明,他们用科学、理论、数学、推理、证明等等你事先崇拜的概念打掩护,毫无顾忌地编故事,知道有些人不会信,就用“假说”再涂一遍防护层。
说的最多的是:正电子与反电子一碰,化做γ光湮没了。实实在在的物到哪里去了?正常人想不通,就把爱因斯坦的错误质能公式搬出来,质量与能量等价,“物”变成“能”了,光一闪可以没有,就说化了一道光走了。
真实情况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电子碰到一起,振动发出电磁波,电子状态改变后混入周围电子云中。犹如小偷把外衣一脱混入人群,小偷没有“湮没”,只是在人群中认不出他了。
有了正电子和负电子的正物质与反物质荒唐理论,后面就可以顺利编造故事了。①先把所有发现的粒子“复印”一下,出现一半数量的反粒子;②爱因斯坦说质量与时空有关系,因此可以说有反时空;③正反物可以湮没为无,无可以同时出现正反物,这叫“量子涨落”;④宇宙就是从无中涨落出来的,只不过这个无含有巨大的能量;⑤无,能产生宇宙,无限多的无,当然可以产生无限多的宇宙,宇宙这玩意儿,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人的思维善于由此及彼地驰骋遐想,那是小说家的事,因为人喜欢这样。人类信任科学,科学家不能瞎想,更不能胡说。科学要忠心耿耿地永远遵循自然规律,永远尊重自然规律,永远不背叛自然规律,永远为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服务。有人说有“反宇宙”,这是反自然、反人类、反科学的反动逆流。
现代西方科学的宇宙学是“无中生有”理论。用中国古代成语来解释,无中生有就是一种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就是无事生非,无事生非就是在人们思想上制造混乱。全人类必须警惕这股反科学的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