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业银行申请券商牌照有望放行,这给沸腾的资本市场又添了一把火。由于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长期处于中坚地位,因此,上述举措若成行无疑为金融混业的扛鼎之作。
按总资产排名的全球25家最大银行中,目前只有中国几大商业银行还被分业经营束缚手脚。自1993年明确这一体制后,中国商业银行便与资本市场“永隔一江水”。中国商业银行没有甘当“边缘人”,一直想方设法融入资本市场发展,如通过资金代理清算、托管、销售渠道等方式为资本市场提供服务;通过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债券投资等方式为资本市场提供合规资金;通过发起设立基金公司、从事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尽管如此,由于缺失“皇冠上的明珠”— 证券牌照,商业银行之于资本市场仍然如隔靴搔痒。
随着国际国内金融竞争格局和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割裂的弊端日益凸显。首先,是不利于商业银行应对中国金融体系向市场主导转型带来的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脱媒”效应日益明显。西方国家及香港等地的银行信贷资产在其金融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014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万亿美元,而同期股票市场总市值约为24万亿美元,债券市场总余额为45万亿美元,信贷资产仅占资本市场市值的百分之一。中国目前市场化融资的趋势已经确立,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信用债的快速发展、资产收益计划等创新产品的出现,都对银行贷款业务造成冲击。因此,在金融体系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必须通过资本市场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的结合和互动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力。由于受困于证券牌照,近年来兴起的表外以及影子银行业务,可看作商业银行的自赎行动。
二是不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只有加快混业经营步伐,培育大型综合金融集团,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综合金融服务,才能不断推动资本产品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壮大。例如,银行系基金公司设立以来,大大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服务主体建设,有效防范和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市场要进一步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作为金融市场中坚力量的商业银行的参与和推动。
三是不利于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竞争力。从实力上看,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开展投行业务一般都有近百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客户网络、紧密的投资者联系、高素质的人才、雄厚的资金实力。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以来资本实力大大增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在规模、网络和客户资源上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大集团抗衡的基础,但只有进一步全面参与资本市场开展综合业务,才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综合竞争实力的金融集团,提高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
混业经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客户为中心的目标指引下,打破原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传统界限和准入条件,从而使得所有金融要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其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即使最严重的国际性大萧条也无法扼杀。就此轮金融危机而言,美国混业经营的制度框架没有改变,金融机构间的收购与兼并反现机遇和便利,金融业向“更大、更综合化”的方向整合。此外,支撑混业经营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自由化趋势也将继续发展。
2013年以来,中国泛资管时代加速来临,资产管理行业已率先成为综合经营的试验田和主战场。一方面,以牌照放开、渠道扩充、投资拓宽为抓手的监管新政打破了资产管理业务分业割据的局面,业务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淡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向资产管理服务领域不断演进,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将各类金融功能加速耦合。“大资管”行业跨界竞合与综合经营紧密契合的态势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银行系券商横空出世,已是水到渠成。中国金融改革呼唤市场化自由并购的先锋,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应抓住市场机遇,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然,混业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风险分散效应,也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范围不经济和风险传递效应。但如果因为怕摔跤而不敢迈步,永远学不会走路。最终将产生哪一种效应则取决于从事混业经营的企业自身的条件。
任何国家在金融混业经营演进的任何阶段,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所有的企业都采取同一经营模式的现象。即使在混业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中,也仍然会有十分成功的始终坚持专业化经营的金融企业,也仍然会有具有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和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种形式的混业经营企业。因此,金融机构应明确认识混业经营的根本目标是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要在分析自身突出优势和内在条件的基础上,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准则来选择是否混业经营以及混业规模和范围,抑制盲目跟风的冲动。一言概之,银行系券商,既要有实力,又要有能力,更要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