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一部历史
作者:【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出版:新星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古拉格”是前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的俄文首字母缩写,通常用于指称前苏联镇压体系,其具体形式包括劳动营、惩罚营、监禁营、妇女营、少儿营、临时难民营,等等。
根据安妮·阿普尔鲍姆的介绍,“古拉格”或者“苦役营”或者“流放营”,与无产阶级专政有着内在关联,它是革命政权对阶级异己分子实施专政的手段。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就曾经建立过审讯、关押、处决反革命分子的镇压系统。不过,古拉格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是由斯大林在1929到1953年间完成的。斯大林去世后,古拉格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直持续到1986年。古拉格的历史,就是苏联的历史。
如果更宽泛一些来理解“古拉格”,则其历史会更加久远。“古拉格”是一种专政工具,是专制体制的实现形式。俄罗斯有着独裁和专制的政治传统,因此古拉格式的镇压体系在沙皇时代就已存在。彼得大帝在位的时候,就曾经建立苦役营和流放营,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斯大林是彼得大帝的崇拜者,他胸膛里跳跃的是一颗帝王的心。一个有着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的帝王,征服欲和好大喜功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斯大林建立古拉格的首要目的,当然是镇压阶级异己分子。无产阶级专政制度建立之后,苏联就掀起过一次次大清洗和大镇压。诚实而勤劳的农民因为不满粮食征集或者反对集体农庄而遭逮捕和流放;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专家要为五年计划的失败承担责任而被审讯和关押;党内斗争中成千上万上十万曾经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阴谋集团成员遭到关押和屠杀;在抗击法西斯德国的战场上英勇奋战的战士们仅仅因为在欧洲战场上沐浴过资本主义世界的风雨也可以以叛国罪被关押和流放;一个人还可以仅仅因为他是犹太人或者波兰人或者乌克兰人而被抓捕和关押……在《古拉格》和《耳语者》中,总是反反复复地出现“逮捕”、“流放”、“处决”……有的有缘由,有的无缘由。随意剥夺一个人的自由,甚至生命,没有任何理由,也不作任何解释,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实在是匪夷所思。斯大林的专制野心可能要比他所崇拜的彼得大帝还要强烈,还要荒唐。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历史,就是一部专制和镇压,清洗和流放,屠杀和毁灭的历史。自从斯大林1929年取得政权以来,古拉格的规模就一直在膨胀。这个可以将自己意志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的独裁者,连大清洗和大屠杀都要制定详细计划。在1937年到1938年间,斯大林政府为各个加盟共和国都制定了逮捕、关押和处决反革命的人数计划。比如阿塞拜疆共和国5250人,白俄罗斯共和国12000人……古拉格系统负责人也像其他领域的积极分子一样,努力迎合独裁者的好恶,积极要求超额完成计划。生产计划不容易超额完成,超额完成杀人计划却要简单得多。
斯大林时代古拉格规模的扩大,也有发展生产的动机。出于赶超的目的,斯大林时代制定的经济计划也有好大喜功的特点。超过实际生产能力的经济计划,面临资源供给的约束。苏联有着辽阔的国土,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很大部分,却分布在人迹罕至的远东和远北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基本上就是人类的生存禁区。召集自由劳动力来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基本上没有可能。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为了移民边疆,开发资源,就采取过流放和苦役的形式。斯大林在远北和远东地区建立大量集中营,就有着与彼得大帝同样的动机。最初流放远北地区的政治犯,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地质学家,工程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这似乎透露出为了开发边疆而有意流放技术专家的意图。政治成为经济的实现手段。
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之不同,各个古拉格营地之间,在生产上大多有一定的专业化分工,比如有的专门生产木材,有的专门开采黄金,还有的专门从事渔业,等等。在远北和远东人迹罕至的荒凉原野,经过几代古拉格囚徒的艰苦劳动,一个个营地成长为一个个城市。而且,古拉格生产的物资在苏联经济总量中也占到了一定的比重。比如,苏联黄金生产的很大部分,就来自远北地区的集中营;木材和煤炭生产,也占到比较大的比例。在二战期间,古拉格的囚徒不仅为战时物资生产作出重要贡献,而且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当然,这种成效的取得,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政治犯们自由和人权的丧失,还包括大量的人员死亡。开发远北的早期,气温低达零下四五十度,当地又没有任何生活设施,而且粮食极度匮乏,饿死冻死的人员占到囚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时候,一个营地一天要死去几十人,无法掩埋,就将尸体像柴垛一样码在营地一边,天气暖和之后再集体掩埋。在远北地区的早期开发中,一个营地就死去两万五千人。
最初集中营的主要功能是关押政治犯,由于清洗和镇压的规模越来越大,古拉格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慢慢开始强调集中营的生产功能。古拉格管理体制变化中,一个叫做弗伦克尔的囚犯发挥过重要作用。弗伦克尔是来自巴勒斯坦的商人,他因为在苏联经商而被逮捕和关押。看到集中营管理的无效率状况,弗伦克尔给管理当局写了一封建议信,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的系统想法。比如,针对囚犯的消极怠工,通过劳动定额来控制食物发放。弗伦克尔的建议居然得到斯大林的认同,最高统帅接见了这个囚犯,并将他提升为管理人员。在后来开挖北海运河时,弗伦克尔还被任命为工程负责人。北海运河可是斯大林亲自抓的大工程,相当于国家级重大工程,由此可见弗伦克尔命运转折之巨大。说来有意思的是,弗伦克尔由囚徒而成为管理人员,成为古拉格的重要负责人,本来就已经奇妙了。更加奇妙的是,在斯大林时代,古拉格的历任最高负责人,没有一个善终的。逮捕、关押并处决自己前任的,都被自己的后任给逮捕、关押和处决了。只有弗伦克尔,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许因为弗伦克尔不仅在政治上对斯大林是无害的,而且他在经济管理上确实有两把刷子。在远北开发中,弗伦克尔组织一个工程队,不仅从事古拉格内部的生产任务,还在古拉格之外揽活。他的工程队效率不错,甚至与地方工程队的竞争中都可以占到优势。不过,这种优势的产生,其实是来自古拉格囚徒低报酬带来的低成本。
在强调古拉格的生产功能之后,古拉格囚徒的境况可能有所好转。作为政治犯,古拉格囚徒是谈不上什么人权或者尊严的。作为阶级异己分子,古拉格囚徒在国家专制机关眼里,在管理人员和看守眼里,其实就不是人,而是垃圾和废物。至少,他们的人性是经常得不到正视的。折磨、殴打甚至屠杀,在古拉格集中营里是家常便饭。强调古拉格的生产功能之后,政治犯的身份似乎有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多余的人,不再仅仅是政治犯了,他们还可以是劳动力,还可以是有用的工具。出于完成生产任务的需要,监狱管理当局对囚徒们的生命和身体开始有所重视。至少,他们不再将囚徒看成是废物。不过,囚徒终究是囚徒,即使被看成是人,也仅仅是劳动力的物质载体。一个人有劳力,可以得到保护和利用;而一个人一旦失去劳动力,就会变得一文不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统治的集中营中得到切实可行的应用。
斯大林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古拉格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古拉格的运行效率,降低财政背负的巨大负担。如果古拉格在财务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那么它在经济上就是成功的了。但是,在古拉格生产体系中,作为生产任务承担者的毕竟是失去了人生自由,丧失了人权和尊严的囚徒;即使在生产过程中有一定的经济激励,但这种激烈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效率的提高只能是异想天开。实际上,即使是浮夸再加上谎言,古拉格还是从来没有盈利过。古拉格在经济上的失败其实是其政治上失败的结果。姑且不论囚徒积极性的问题,就古拉格的整个运行体制而言,服从于一个狂人的自大和荒唐的一系列做法,就很难用理性来思考和评价。比如北海运河的开挖。首先是开挖这条运河有没有必要;其次是开挖这条运河是否具备经济和技术条件。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考虑,工程就上马了。只是因为当初彼得大帝想开挖而没有开挖成,斯大林似乎就以为只要将这条运河开挖出来,自己就可以在某个方面强过他的偶像了。北海运河尽管最后开挖出来,而且仅仅用了二十个月,但这条运河从开通以来就基本上是一条废河,因为吃水很浅,其航行价值很低。当然,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这样一个庞大工程的完成就意味着巨大的人力投入和人员死亡。古拉格的囚徒们几乎是完全手工开挖出这条运河,在工程大工期短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很多人累死冻死饿死在工地上;有的人劳动过程中倒下,死的时候还保持着劳动的姿态。因为赶工期,来不及将尸体移开掩埋,而是就地埋在运河河床里。古拉格的生产或者工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用累累白骨堆砌起来的。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集中营被关押过,他回忆这段经历的著作叫做《古拉格群岛》。在我之前的想象中,古拉格就是位于遥远北极圈内的孤立的群岛,那里有黑暗和丑恶,有残暴和荒诞,有冤屈和仇恨,有麻木和绝望。那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奴隶制王国,那里距离我们很远很远。阅读《古拉格》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是因为它很厚很重,也不是因为它深奥难懂,更不是因为它晦涩抽象。书中呈现的那种专制制度下的荒诞的残忍和丑恶的冷漠,我以为只能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甚至是中世纪才能产生的现象,可是它竟然真实地存在于曾经是我们膜拜的偶像的社会主义大本营!我无法理解。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穿越的错觉,我本来以为是别人的事情的那些事情,有很多其实不同程度地曾经存在我们的周围;而且,据说冷战之后已经消失的某些东西,在今天俄罗斯实际上又死灰复燃。为什么会这样?莫非历史就是永远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