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闷死母亲自尽的道德审思


 

孝女闷死母亲自尽的道德审思 漫画摘自网络

 

温州,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挤着一家三代4口人,爸爸中风6年,接着妈妈瘫痪4年,整个家全靠曾在幼儿园当阿姨的女儿一个人撑着,一个月电费才3块钱。 31949岁的女儿坐在病床边对护士说,我把妈妈闷死了。424,女儿给自己的儿子留下遗书称妈妈在河里。如今,这个家只剩下一个打好几份工的儿子。邻居说,母女俩都解脱了。(据20150425 扬子晚报网)

http://zj.sina.com.cn/news/s/2015-04-24/detail-iawzuney4201098.shtml

http://news.sina.com.cn/s/2015-04-25/233231760847.shtml

她是父母唯一幸存的孩子,算是独生女,离婚后独自赡养两位先后中风的老人,养大了自己的独生子,以超凡的毅力与贫困抗争,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下,他一直扮演着孝女的角色。最后,她在耗尽最后一丝爱的力气后,闷死了无药可救的八旬老母。但良心的不安让她最终选择了谢罪自尽,道德扮演了最后的杀手,掐灭了一个孝女面对自己的勇气。

如果没有闷死病床上的母亲这一幕,她是中国式孝女的楷模,社会应该献给她文明的礼赞。

我想到了许多年前采访过的一位中山女子,照顾卧病在床许多年的大伯子无怨无悔。我随红会工作人员一行上门慰问时,在其大伯子房间里闻不到卧床病人常见的异味,一切都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我提出采访要求后,她却婉言谢绝了,不愿说照顾大伯子的任何细节。这是她贤良的一面,但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到了悲苦的另一面。她那张愁苦的脸上,有苦难折磨后的幽怨,会说话的那双眼睛告诉人们,她一直在委屈自己,拒绝苦难的回忆。

我们从乡土中国走来,接受了传统道德的衣钵,从小被教育要尊老爱幼,“子欲养而亲不待”被许多人感怀,催促人们常回家看看。

但年轻一代终究离父辈祖辈越来越远,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家庭风景已经难再,许多家庭里,老人与年轻人分开居住,分开饮食,年轻人的理由振振有词,老人的观念和习惯都落伍了,过不到一块。

更大的困扰是,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少子女时代,终于与老龄化社会碰撞到一起,当一个年轻人面对几个身体每况愈下的老人时,心力交瘁可以想象。

在办公室,常看到人到中年的同事行色匆匆,偶尔探问行踪,发现他们不时在医院服侍老人,有时连续多日在单位、家庭、医院之间穿梭,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中国皇帝平均寿命仅39岁,新中国成立以前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而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8岁,北京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1.81岁,还不算最高的,2014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74岁。

长寿的副产品是,许多老人在夕阳里与病痛相伴,现代医学给了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还需要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慢下来,多一点时间陪伴他们渐渐老去。

我们听惯了站在道德高地的指责,道德的鞭子抽打着令人无地自容。但真正照顾过病魔缠身的老人之后,许多人才发现,有时老人病病歪歪时,因为担心老人跌倒受伤,恨不得老人卧床不起;有时看到老人疼痛难忍,叹自己不能替老人疼痛,纠结能不能帮老人解脱。

社会养老的话题早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就提出来了,直到站在老龄化中国的大门口,国人还走不出家庭养老的桎梏。

我们穿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外衣,自我束缚着踉踉跄跄走在现代文明道路上,在工作和家庭的分岔路口,于去留之间纠结着,问怎样才能不背叛自己。

一位同学,人到中年辞去白领的工作回到家乡小镇,陪伴在卧病在床的老母亲身边。一位媒体朋友最近回到老家,陪伴在老父亲身边,因为父亲身患绝症,已经没有医疗价值,他希望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他们用自虐式的道德苛求,扮演旧时代的孝子贤孙。

更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尽孝还是谋生之间有所取舍,抛给社会一个沉重的命题,将来谁为中国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