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句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样的口号下奔走呼号,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绝不做亡国奴。
然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人把“天下”等同于“国家”或“政权”,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应当这样理解,“天下”并不等同于“国家”,更不等同于“政权”,“天下”之兴亡,匹夫有责,而一家一姓之“政权”兴亡,匹夫并无责任,而是由“肉食者”谋之。
以前,我并没有对这句话做过过多的深入思考,而上述这种明确的提法我是在贵州民族大学的网络公开课上听到的。这种提法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就多费几个脑细胞思量一番。说起这个问题,就得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国家性质了。有的学者认为古代的中国,无论是商周时期的封建时代(“封邦建国”),还是秦以后的帝国时代,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社会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而是概括为“古代中国只知有天下不知有国家”。他们认为把中国定义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更为合适,也就是说华夷之辨更在于是否认同相同的文化而不是血缘关系,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就是一种异族文化,未受王化,是夷。因此华夏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身份认同标志,遵从华夏文化的是华夏子民,不遵从华夏文化的则非我族类。
所以这句话中的“天下”就是指华夏文化共同体,如果“天下”亡了,亡的不仅是一家一姓之政权、王朝,还有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亡了“天下”,天下人就要“被发左衽”,而这是所有天下人都不可接受的,因此匹夫匹妇也有责任保卫“天下”。而“天下”内部的王朝更替、政权更迭只是换了一批统治者而已,百姓还是过原来的生活,因此匹夫匹妇是没有责任的,只有那些“食君之禄”的“肉食者”才有责任保卫一个王朝。这一方面他们应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另一方面也是保卫他们自己的既得利益。
因此,我们可以在历史中看到,一些只乱宫廷不乱天下的政治斗争换不起民众的积极参与。比如唐朝时武则天代李唐成为大周的君王,也有一些人起兵讨伐武则天,但很快就遭到失败,这其中便是武氏当皇帝与李氏当皇帝都是原来的华夏,老百姓不会被激发起来,那是这些上层人物的事。而反观明末清军入关后的征伐所遇到的抵抗则大得多,尽管也有许多官员、百姓望风而降,但是仍有许多自发组织的力量坚持抗清,甚至在复明已绝无可能之时仍然斗争到底,就是因为清人是异族,不是华夏之人,一旦国破华夏文明就要遭难。所以许多人在归降以后,清人要求剃发,甚至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严厉政策下,许多人宁愿以死相抗。不过清朝统治者后来承认华夏民族的文化、积极融合,在统治上基本按照中原王朝尊奉的儒家文化,使得清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而由这句话的此种解读对于当今的执政者也是一种警醒,不要以为在你的政权衰微之时,只要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就会护国勤王,如果只是一家一党政权的衰亡,而不是天下之王,不要期望人民会誓死捍卫。只有平时善待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才能真正得人心,才能真正坐稳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