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基于结构和行动的视角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全球化的国际交往中,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独立民族国家利益的广泛存在,全球国家之间的关系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无论怎样,一个国家的行为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对于大国如中美关系来讲,更侧重于战略性的国家利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形势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利益集团相对衰落,新的利益集团迅速崛起。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在全球化层面,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全球性国家利益,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从基本面来说,美国要想巩固全球性的国家利益,未来就需要且必须能继续领导世界,因为这有其历史逻辑。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极独大,利用其众多的盟友和伙伴关系国,构建了一个全球性单中心的国家网络结构体系,美国处于中心地位,主要依靠军事力量、规则力量、网络力量和文化力量来领导世界,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靠军事力量随意打击和威慑其他国家,如小布什时代,以反恐为名到处发动战争;利用规则力量主导全球贸易和投资,随意制裁别国,如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主导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这两种力量从显性层面领导全球。在隐性层面,一方面,美国利用在互联网方面的统治地位,暗中从事全球性的监听和情报收集,这可从斯诺登事件中看出来;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推行美式的自由、民主、博爱等文化价值观,使其他国家在价值观上对其行为产生认同,催生美国的软实力。过去20多年来,美国正是依靠全球性的单中心网络国家结构体系,主要军事力量、规则力量、网络力量和文化力量,同时从显性和隐性层面来领导全球,进而获取和维护其全球性的国家利益。在这种单中心的网络结构中,由于美国超强的实力,导致了其广泛地推行单边主义行为,这决定了美国的行为在本质上霸权性质的。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过去长期“去工业化”所累积起来的缺陷暴露无遗,全球相对影响力呈显著衰落趋势,而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这引起了美国战略上的高度焦虑。虽然新兴国家是在美国主导的原有结构体系内崛起的,主观上并没有挑战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但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这种实力对全球影响力的有效转化,国际权力自然就发生部分转移,这在客观上对原有美国主导的秩序形成了挑战。因而,现在国际秩序正面临转型,将向多中心国家网络结构体系转化,美国虽然还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但中国、印度等国家或其他某区域会成为其他的、与美国这一中心平等的新的网络中心。在多中心网络结构体系中,美国的行为必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其行为需要改变其霸权特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又该如何处理好世界大国关系特别是与中国关系,以继续维护其全球性的国家利益呢?在全球多中心的国家网络结构体系发展的趋势面前,美国也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型。
一是经济转型。这主要体现在美国制定了新的系列发展战略,如推行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国家制造业体系,试图继续掌控一些主要的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体系;推行新能源战略,以应对能源约束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支持其再工业化战略;完善美元货币战略,利用美元在国际上的独特地位,通过对美元总量的控制,利用汇率变化机制,来引导全球资本朝着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方向流动。
二是全球治理模式转型。美国对原来的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兴趣日减,转而积极投入TPP和TTIP等区域多边主义,构建新的美式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以新的规则体系来对中国等新兴国家进行“规制”和“软制衡”。
三是积极推进中美关系转型。中美关系与美国的国家利益高度相关,现在两国无论是在竞争领域还是合作领域,都在往深层次发展。为此,美国也在努力探索和定义中美关系,试图掌握塑造新型中美关系的主动权,进而掌控塑造新型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动权。
美国试图通过系列转型,在经济上能引导全球,在国际规则上掌握话语权,在中美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塑造上能处于主动地位。通过这些转型,美国在未来全球多中心的国家网络体系结构中,一方面会约束或者可能改变其霸权行为,注重于利用全球市场和国际制度的力量,来实施其行为,以获取战略利益;另一方面,美国领导全球的野心不会减弱,可能会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尊重多中心对全球的协同领导,承认部分权力向其他中心的转移,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期,一旦有机会,以美国的国家性格,还会重建以其为中心的单级世界。总之,在未来美国想通过转型来继续领导全球,以获取和维护其战略性国家利益,而不管领导方式是霸权式的,还是协同式的。(长沙理工大学 唐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