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地震多发,相关的问题被震出来不少,但真正的解决却没震出来。
【尼泊尔地震早有预料?】
据报道,这次尼泊尔强震前一周齐聚加德满都开会的约50位地震学家与社会科学家“早已预料到强震”。然而,这样的新闻其实是不负责的,因为它居然懒得提醒公众客观看待人类还不能有效预报地震的现实,只能助长对科学界和政府“明明知道为什么不预报”的指责。
正是在严谨、负责的科学报道缺位的条件下,近年中国社会每逢地震就会有人声称提前预见甚至预报了,言外之意是政府没有采纳。而政府更像救火队一般不时澄清民间此起彼伏的新地震预报甚至警告和处罚当事人。
实际上,人类科学已经能利用先进设备采集到海量数据,从而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有更加细致的认识,但地震的实际发生机理和准确时间仍是无能无力的难题。
汶川地震后《自然》杂志就介绍过:这样的强震在一个阶段内注定要来,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而震前已经部署了精密仪器加强监控,但仍被自然捉弄。而中国民间不断冒出的地震预测,或许在技术上并非一无是处,但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准确预报的过程却无一达到可靠水平。
这最终变成了一个科学证明的问题:大震后才声称事前预报了,哪怕再证据翔实,也是无法证明预报能力的;只有在公开的、可对比的条件下,对可能的地震进行一系列预报,达到一定准确率的方法才有价值。遗憾的是声称能够预报者没有意愿,社会也没有组织这样的检验,以辩明科学真伪。
为何没人组织,因为地震部门也饱受指责,却不敢公开否定宣传了几十年的人定胜天、群测群报,更无法接受“既然不能预报,花那么多钱干什么”的质询。不能预报,却又层层设置的庞大队伍本有防灾减灾工作可做,但这又不是其原有职能和权限能轻易解决,只有地震设防等级划定的职权因事关建筑业,利益丰厚,成为不可外流的肥水。
这次齐聚尼泊尔开会的专家们其实重点并非预报地震,而是担忧贫穷、拥挤、过度开发、房舍粗制滥造的加德满都如何应对可能的强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卫·华尔德(David Wald)估计:同样规模强震袭击美国加州,每百万人可能死亡10~30人,但尼泊尔可能达千人以上,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地甚至可达万人。那么中国的强震高危区呢?是否因为地震局划好了设防标准就像加州一样?
近日,关于尼泊尔地震加大川西强震风险的消息又迅速流传,政府除了权威辟谣、强力辟谣,还能做些什么让人真正安心的事?
【国家何须比谁更流氓】
中国国内社会首先关注滞留同胞,无可厚非,但近年每遇中国人在海外,首先勃发的必是狂热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说利比亚撤侨神鹰天降、威震亚非倒也罢了,从也门撤侨起,国内网络上庞大的民族主义人群开始践踏万国,唯我独尊。
这次在尼泊尔,使馆武官刘晓光在震后第一时间赶到机场协调国人撤离,值得肯定,但问题出在网民上述狂热的自豪感饥渴。出于近邻之便,只要加德满都机场不关闭,中国航班必然是最早到达的,最多还有印度航班。
然而这一客观便捷被一些焦虑却又深藏民族主义情感的乘客误解为强大祖国行使了特权,个别惯于煽动此类狂热的公众人物更公然将此渲染为“东航国航的庞然大物捷足先登,把机场给占了”,“机场安检只允许中国和某大国的人可以走”,甚至故意将中国长期受害和批判的“大国沙文主义”作为褒义而自诩。
同时,这些舆论开始同情西方旅客,以报复他们的护照“走遍全球”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伤害;嘲讽香港港龙取消航班,台湾同胞“扔掉XX旗求助”,以报复他们中一些人平时对国家认同的分歧。只是他们忘了一个重大的误会。
虽然26日上午外交部就召开了部际紧急协调会,部和使馆都启动了应急机制,但针对这次公民只有4人遇难,10人受伤,滞留尼泊尔共计中资机构2100多人和游客683人的规模,民航运输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官方的措辞是“中国政府全力接运滞留公民”,但这并不等于决定派出政府专机或由政府包租民航机。截止26日,往返共14个航班和两班救援包机,接回千余人(尚有350人滞留)的,都是中国4家航空公司的商业运输服务行为。
正是因为商业行为,中国旅客遇到了机票票价暴涨。对此,刘晓光直到26日中午还通过搜狐网重申“持中国护照全部免费”的承诺,然而随后外交部领保中心表示:未接到持中国护照可免费乘坐航班的通知。对于票价暴涨,刘晓光除了“想抽他们”,还承诺大使馆和政府一定会严加追究,但领事司就只表示旅客可向使馆反映。
不过,涨价行为当然很不道德,刘晓光当然想尽职尽责,也富于正义感和同胞情,但对一个法治国家,既然是商业航运,在高风险、高需求时刻加价是否涉嫌商业不法行为,当有法律明文规定,而非使馆和外交部能够制裁。何况,在日本地震撤侨时也有过先乘机、回国后补票的做法,但据说补得不顺利。另外,平时有人置疑铁路票价为何不打折时,不也有大把的国家利益抬出来吗?
这实际上还是暴露出我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中,政府责任大小、帮助方式、不同机构和利益之间的协调等问题还不够完善。中国政府在相关领域积极努力,大有进步,但也不等于此时全世界政府都没你的好。撤侨一类行为在世界上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刚刚起步。政府反应快慢和力度都与距离、本国人是否集中等因素有关,不信换成冰岛火山喷发你看谁的飞机先到?
同时政府也不是无限责任,多数时候公民出境后自身安全还是以自力救济和当地政府帮助为主。正因为认识不到这一点,中国不少公众才会将商业高价服务也理解成政府搭救,甚至有人再次打出近来流行的“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的口号。万一下一次因为情况不同,商业航运和政府专机都没有,这些人又会如何欢呼?
(4月26日,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搜救队员从坍塌的楼房中抬出一名幸存者。图片源自新华网。)
当然,中国爱国者的乐趣每次都一样。有网民又乘机置疑美国卡特琳娜飓风灾民盼来的不是救灾部队而是持枪士兵,却不管当时美军既要在灾后出现的犯罪高发中维护治安,也参与了救灾。
其实,平时美国自然灾害并不比中国少,只是一来防灾公共措施完善,保险业发达,因灾致贫致疫致乱的机会不多,二来居民自救能力强,政府行为也主要以当地政府调动警察和国民警卫队为主,救灾并非联邦军队主要职责。中国为汶川地震大量调动战备值班精锐部队并非先进经验,事后已开始大力加强专业救灾力量。
【别忘了珠峰】
这次地震,除了中国公众并不感兴趣的尼泊尔灾民,最生死未卜的人群其实还在珠峰上。近年珠峰登山已成成熟产业,有完整的商业运作链条,使地震发生时共约千人在珠峰,其中400多外国人。大雪崩至少已造成尼泊尔一侧海拔5300米的南坡登山大本营17人死亡,61人受伤,另外更高的一号营地还困着至少31人。
幸而26日天气尚好,到中午救援直升机已把22名重伤员送到最近的医疗设施。后送的首批三名重伤员就包括中、日、韩各一人,但26日下午1点就发生强烈余震,一号营地3面发生新雪崩,已成孤岛,后续飞行面临天气和通讯困难。
这当然让人想起中方一侧已有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的西藏,在与外界交通完全中断的樟木镇,武警部队正徒步进入,而中方一侧的珠峰北坡当然也有人被困。于是,直升机这个逢震必谈的老话题再度苏醒。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图为营救现场的直升机。CFP供图)
在王梦恕院士已神往铁路隧道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今天,单从尼泊尔那一面看,1933年英国威斯特兰公司的Wallace双翼机首次飞越珠峰,2007年英国人拜尔•格利尔斯甚至驾动力滑翔伞从约8992米飞越,2005年5月法国人Delsalle驾驶一架“松鼠”直升机在珠峰最顶端降落,现在尼方的观光直升机可将普通人送到最高5545米的Kala Patthar。
在中国这一面,1964年准备登珠峰时的回忆是“直升机也可以向军委了解有可能没有,没有可能就不提”;自1998年8月动用军方“黑鹰”直升机搜寻3名攀登博格达峰失踪的香港队员后,申请这种手段时一般都会遇到“遇险者是哪国人”的询问。
如同近年每次地震救援后都要科普的:直升机高原飞行总的来说来很难。在4000米左右高度,其性能都将明显下降,表现为发动机可用功率减小,旋翼效率下降和操纵性变差等。在海拔6000米以上,善于高山飞行著称的法国“云雀”直升机一次也只能运载约82公斤货物,多年来经常飞越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进入墨脱县的成都军区“黑鹰”直升机每次载重也控制在数百公斤。
然而普遍忽视的是,前几次地震救援中中国直升机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自身性能难以应对恶劣天气、特定的狭窄复杂航线和苛刻的降落条件等挑战。但是,在人的技术和飞机性能全面,天气允许时,高山并非畏途。降落珠峰峰顶的就是一架拆除少量设备的标准型AS350B3“松鼠”,其实该型号的正式允许使用高度只有7010米。印度也在锡亚琴冰川海拔6400米处建起了世界最高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并要求其LCH攻击直升机的使用高度达到6500米。
当然中国不是没有进展。13吨级的AC313于2010年9月飞越5400米的雪格拉山,首次飞抵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2012年1月该机型取得4500米海拔地区适航证;2015年2月,某型类似军用运输直升机首次飞越珠峰。
不过,这依然不等于该机型现在就可以投入救援。据报道,飞越珠峰时AC313在8830米时红色警告灯亮,说明9000米只是极限性能而非实用指标。另一个重大区别在于,中国迄今最为重视的是军队高原物资保障,运得太少是不能接受的。只有国家掌握全部资源的中国工程界努力的核心任务非常艰苦:独立掌握全面技术能力。
作为汶川救灾唯一的国产大型直升机,仿设计自法国1958年定型的“超黄蜂”的“直-8”满载状态下的使用升限只有4300米。在直-8基础上重新设计的AC313也采用了加拿大发动机,却早早地享受起了“和欧、美、俄一样具备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能力”和“亚洲最大吨位直升机”的桂冠。
尼泊尔那边当然永远也不要想这些桂冠,也不怕法国卡脖子,但他们市场经营的外国直升机早早地用起来了,并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可是,中国也买外国机型,为何在西藏不用呢?难道只为把殊荣留给民族自豪感?
救援还在进行,陆续赶到的一线记者将发回更多细节,但每次救援必说的几个关键问题,不管怎么报道都未有改观,这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