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矛盾是什么4:‘’经济‘’的本质含义?


(接3)研究中国经济的现状,找出其主要矛盾,还应该从大多数国民的视野角度去探究。

     我们仍然可以暂时抛开经济学华丽的专用词藻,还原经济本来的含义。经济的中文词义通常认为是‘’经世济民‘’,出自东晋《抱朴子*内篇》,原词为“经世济俗”,隋朝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有“皆有经济之道,为经国济民 ”之句。直至清朝末期‘’经济‘’一词才正式使用,但词义已经与原义大不相同了。至于今日,‘’经济‘’一词的含义,不仅不与古同,更是南辕北辙了。今日之经济一词,已经完全剥离了原义中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抽离了经世济民的灵魂,把一个人文主义十足,饱含立国为民,及世大夫生于天地间报国报民的崇高情怀的实质完全丢弃了。因为当代中国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完全西方资本化和异化了,正如一个活泼破的人,被驱逐了灵魂,只剩下一个物理形式的躯壳,更被以科学的名义放在了实验台上,任由经济‘’专家‘’和政客解刨,拆解,拼接,从一定意义上,沦为了权势维势和一些社会群体攫利工具。即便如此描述,也不能把当代经济学中‘’经济‘’一词中,以‘’社会科学‘’的冰冷面目出现于世的实质。尽管这样的观点不免有些偏激,但是残酷的现实就是如此。所以,当代经济成为了配置稀缺资源的‘’科学‘’,以攫取有限资源和占有极限财富为目标。也成为了衡量组织与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如果客观地,不带有人为的意识形态观念地去观察当代经济学说,特别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学说,马克思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经济理论,无论他们各自采取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地去立论,推导,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同样存在一个基本的缺陷,这就是缺乏对经济利益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和阐述。

  而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恰恰是研究经济现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离开了‘’人‘’,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将毫无意义。经济活动是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条件而存在,是属于人类社会关系范畴的现象,本质上是被强势的个体人和群体人的意志所左右,体现和反映的是操控者的个人或群体主观意志,这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自然规律现象的性质截然相反,是依人的主观意识而设计和改变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观察和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经济制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视野,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经济的领域,同时得出全新的经济观念。既区别与阶级斗争的分析观,也不同于凯恩斯理论的‘’机械科学‘’分析观,而是回归经国济民的本来面目,把人本的核心思想重新赋予经济。因文章主题的关系,作者在这里不做进一步阐述。总之,现代所谓的经济学和经济规律,仅仅是当代人把历史上的学者对经济现象的个人思考所得,奉为圭臬,拜为规律罢了。事实上在长短期运作本国经济时,没有什么国家会以所谓的经济规律为戒律来着手制订规划。改革开发中的各国更是如此,社会变革中的国家也是如此。显著地表现为不断推出新的或修改的经济政策,人为的改变经济走向,并冠之改革和探索经济规律的名义。

       但是,这样去研究经济,并不是说经济运行现象没有一定的轨迹可循。正如世界上长度计量单位,存在着公制、英制、市制等等人为的、历史延续下来的不同体系,而各自就有自成一体的规律。经济具有同样的现象。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和地区首先要有自己的基准经济法则,也就是国家宪法层面上的基于政治制度的经济原则。以此为经纬,才能建立鲜明的本国经济运行规律,也以此为界标,则标示了不同的经济制度。

      回到本文主题。采用以上人本经济的思想去观察中国经济现状,我们就不得不从绝大多数国民的角度去考量。既然所谓的经济规律,本质上是具有威权的少数人或少数人群体,以据个人或少数人群体的认知、智识和意志而建立,就决定了这种被设计的规律必定是他们意志的体现,尽管由于他们被选择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意志,一定意义上这两种意志可以是统一的,但是经济或政治强人的个人威权意志,也最大程度的在此表现出来。所以,能够掌握经济权柄的人,无论其思想观念,忠诚度,学识及能力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制订政策的出发点和立场是攸关全局的关键。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及政治改革卓有成效,这是从总体方面来讲,集中表现在国家财富总量的急剧增加,综合对外国力比较大幅度提高;社会容忍度不断扩大;包括外来经济因素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展现了最大程度的扩张和活跃度;基本民众(这里指在地域上有一定的与外界沟通条件的,和有基本自食其力能力的民众)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并持续提高,并建立了基本的民生保障制度;全国陆海空人、物流对内外交通,建立了广泛的,高效可持续的软硬网络系统;包括空天技术及互联网在内的现代化科技发展应用栖身世界先进行列;等等。在此也不需要罗列大量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数据来进一步说明。

        但是,与之相反的,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原有的及新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出现恶化的趋势。从经济方面讲,从改开初期的落后生产力水平与人民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以及僵化的经济体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转变为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平民与极少数权贵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限于篇幅过大,下一节在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