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柯云路:怎样才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纪念


【怎样才是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纪念】

     文/柯云路

 

如何面对亲人的病危与去世?

 
如何面对亲人病危与去世,是天下最难的事。

没有亲身体验的人绝不能理解这里的痛苦。

这次与我交谈这一痛苦人生课题的是一位年轻女孩。

秋水与我在网络相识。她常看我的博客,先是悄悄留言,后来写信。通信内容广

泛,涉及社会人生爱情。我们成了未曾见面的朋友。几个月前,她告诉我,父亲

刚被查出肺癌,且到了晚期,医生说已错过了动手术的时机。

于是她和姐姐选择了刻意隐瞒。

她们担心父亲承受不了,一旦让他知道,不仅会拒绝服药,甚至自暴自弃。她的

叔叔也曾患癌,父亲当时的态度十分鲜明,不同意化疗——结果是化疗后叔叔去

得更痛苦了。

她想,不如就让父亲这样心态好地过下去,反正治疗是无效的。

然而,秋水又很矛盾。

她说:“如果瞒着他,到了不得已时才让他知道,父亲会不会怪我们?或许人在

将死之际都会挣扎?或许他会拼死化疗?至少他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努力。毕竟

,生存的权利是他的。现在他已经怀疑了,说我们合计着骗他。一次临睡前,他

看着我们,眼里充满了悲伤与绝望,眼泪就掉了下来。我的心都碎了。我也经常

看见他独自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很痛苦。我又想,怀疑说明心中仍有企望,总比

绝望好啊。

昨夜想了整宿没睡,犹豫着到底该不该告诉他。

柯老师,您能帮我吗?”

 
秋水的信让我有些迟疑。

生与死从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事。怎样对待生与死,不仅仅是人伦亲情,还涉及多

方面哲学课题。

在我成长的年代,社会缺少必要的死亡教育。“死”是一个相当避讳的字眼,我

身边的许多朋友往往在亲人罹患绝症后不知所措,大多数人会选择刻意隐瞒直到

亲人去世。

其实我们的先人对生死有着相当达观的哲学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的即

是丧事。在古人看来,生是一种生命状态,死亦是一种生命状态。这才会有许多

关于死的词汇,如“永垂不朽”,如“千古”,如灵魂的“永生”。

我年轻时曾在农村插队,经历过村里的不少红白喜事。娶媳妇嫁姑娘自然要大办

酒席,吹吹打打请来一干“响器”,远近的亲朋好友吃喝热闹一场,是人之常情

。但死了人同样要置办酒席,请来“响器”,唢呐笛子锣鼓响成一片。当送葬的

队伍在鼓乐中走向山里的墓穴时,常引来一群群孩子跟随看热闹。记得当年村里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去世,这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算相当高龄,全村人聚在一起为

老人办“喜丧”,老人生前穿过的衣服,盖过的被子,包括使用过的锅碗瓢盆被

人们一抢而空,说要“沾沾老人的福气”。

这种朴素的生死观给了我深刻印象。

我这样给秋水回信:

“父亲突然得了绝症,你还年轻,缺少精神准备,可以理解。如果不以贬意理解

以下四个字,那么,‘贪生怕死’也是一种生命的常态。死亡毕竟是令人恐惧的

事情。

是否将病情告诉患者,要根据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况。

有些人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死,对医学也有一定知识。得知真相,不会引起惊吓,

反而会使他更积极更坦然地面对余生。但许多人得知身患绝症后无法面对,恐惧

反而导致病情迅速恶化。这是亲人所不愿看到的。对你父亲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总之,一切以患者更乐观的精神状态、更好的配合治疗为要。”

 

怎样才是对去世亲人的最好纪念?

 

几个月后,秋水告诉我,她的父亲已经安然去世。

她的叙述传达出了一切。

 “父亲过世了,走时极平静,做吉祥卧,如深眠。

这几天在家中与父亲守灵做七。

说不清楚自己的心情。是自己都没有想过的伤心。

家中摆有两个人的照片,一张爷爷,从小带我长大到大学,我在十年前送他离开

。还记得那时父亲哭的样子,十年后他也只留下了一张照片。

想来与父亲真正相处沟通的时间很少。

父母早年离异,我一直跟着爷爷。爷爷走后,他才搬来与我一起住。因为如此,

我们的沟通很有限,而且无法向对方表达爱。可是我知道,他是非常爱我的。

自己早年的生活动荡,辞职离家,一人别处生活,我是最让他操心的。

他患病期间,我们之间还因为一些事起了误会与争执,父亲很伤心。

再后来,他的病情恶化,我一直挤时间守着他,喂他吃东西,逗他开心。脑转移

晚期,他已经偏瘫在床了,但思维单纯,求生欲望忽然很强,医生说他拖延不了

几天时间了,可是我不能告诉他,怕他绝望。

就是这样,父亲离开了。

今天在他的灵前,我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看着他的照片,我忽然恨起老天爷,

为什么那么多人长寿,却只给我的父亲64年。我买了别墅,跟他说了留一层给他

,他可以跟自己爱的小女儿一起住到老的,他当然很高兴。可是,为什么不给他

这么一天。为什么不给我那么一天,让我能用足够的成熟与温暖去爱他。

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叫一声爸爸了。

我一时间真不知接下来的生活怎么走。

虽然在人前我依然坚强地光彩运作我的事业,只有自己知道,我心里对生活的热

情已经快速退化死去,就像一根神经,它曾经敏感,现在无知觉了。

我非常沮丧。”

 

一个年轻人在父亲离去后的第一时间告知我,我感到了一种责任。

我应该将自己对生死亲情的理解告诉她。

我给秋水回信:

“亲人离去造成的情感空缺很难有别的东西弥补,甚至不是时间可以消散的。

特别是你还年轻,完全没有准备。

很理解你的痛苦。

但生者的悲哀往往在于不知道逝者去向何方,他们离去后是否安好?中国的传统

文化总强调灵魂的重要,应当不是虚妄之言。我想,对于那些一生善良的人而言

,与其长期缠绕于病榻的苦痛与煎熬,另一世界的景象一定是好的。你说父亲离

去时‘极平静,做吉祥卧,如深眠’,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你应当得到安慰,

他已经得到了解脱。

生命总是有来有去,就像春夏秋冬的转换,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亦是大自然的魅

力,连佛陀都不可抗拒。你谈到对父亲的愧疚,许多人对逝去的亲人都会心怀愧

疚,觉得相伴时间太少,觉得许多恩情未及回报。但人生就是如此,一切都不可

能重新来过。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思维和特点。即使回到原点,如果其

他因素未变,你还照样会为世间的风风雨雨奔忙,人生的轨迹仍会如此。

所以,希望你平静。

担心自己的善意和孝心不被父亲理解,其实不必。思维很神秘,潜意识可以把最

隐秘的感情和愿望彼此沟通和传递。虽然你与父亲有过争执和误会,但我相信,

如你知道父亲爱你一样,他一定明白你亦爱他。中国人的感情表达一向十分含蓄

,即使至亲至爱,也羞于将‘爱’字放在嘴边。放在嘴边的情感表达反而会显出

浅薄。

父亲曾赋予你生命,并养育你长大。你成年后希望能用足够的成熟与温暖去爱他

。这是人之常情。

而现在,父亲过早的离去了。

那么,怎样才是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纪念?

以父亲对你的爱,你生活得幸福快乐恐怕才是他最深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