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岁末年初,又到了总结一年读书学习生活的时候。盘点了一下,2014年共读书53本,写读书札记48篇、9.1万字;同时写三农与电商方面的文章70篇、16.7万字,合计写了118篇25.8万字,又度过了充实的一年。回顾一年的读书学习生活,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享受那么一点感觉
在今天,其实读书已经有很多形式,比如看电子书,比如读微信上的推送文章,还有浏览长微博,这些某种程度上也是读书。然而,就像网聊不能替代恋人间的亲密接触一样,这些脱离纸质介体的读书,总是少了一些那种亲密的感觉。读纸质书,其实有点像跑远路吃一点酷爱的美食,这种寻找的过程,这种坐在小馆子里的感觉,绝非一般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能解释得清。人啊,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什么饭不能吃,在哪不能吃,为什么偏就好那么一口?我的读书就是这样!夜深人静,随手翻翻书架上的书,那种感觉绝对不亚于美女们反复比试自己衣柜里的衣服。到底看哪本呢?这个翻几页,不错;那个读一下前言后记,很有感觉;无奈时间有限,还是接着前面看了半截的那本,继续读下去。不管怎么说,一周读一本的任务可是给满世界的人都说出去了,这个任务绝对是刚性的。看书的姿势也就不必恭维了,完全自由,盘腿坐一会,累了,再架到茶几上;可以斜靠着,可以站着,都由自己。往往猛然一抬头,马上到晚上12点了,只好悻悻放下书本。这样的惬意,岂是手机电脑上的电子阅读可以替代的?
与手机作战斗
回想现在的读书,真是在手机面前一退再退。原来没有开微博,午饭后可以读一会,自从开了微博,午饭后已经让给微博了;后来又有了微信,晚上的时间还得让给微信?可是当大家晚上都在微信上的时候,我又该怎么办?我又想读书,但又想参与。这显然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后来想一些办法,把碎片化的时间交给手机,打理新媒体,也读一些网络文章,但侧重于三农与电商,也算是半学习状态了;整体的时间交给读书,特别是晚上11点前后的时间,至少抽出四五十分钟来读书,这个时候避免干扰的办法就是直接关掉手机,万籁俱寂,小户独明,持卷夜读,物我两忘!当然,随着出差越来越多,也开发出新的读书空间来,那就是出差的路途上。飞机场、火车站,上了飞机,坐上火车,一晃几个小时,不知不觉,书看大半,再随手拿一支笔,边看边画,倒有一种自成一统,管他世界春与秋的感觉。到了酒店,电视机断然是不开的,可以继续阅读,或者趁热打铁写书评,也是充实有加。2013年曾大体算了一下,出差读的书能有三分之一左右,估计2014年也差不多。
开始有些许的平视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2008年以来,坚持做到一周读一本书,集中于阅读历史人文、三农以及2013年开始的电商,外加少量文学,累计也有近四百本,渐渐也有一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到2013年,基本达到一个读与写的平衡点,这一年读书札记与自主写作的文字量基本相等了;到2014年则自主写的已经远超读书札记了。就是写读书札记,也渐渐由原来的抄录、引申式,向着自由挥发、臧否作者、讨论观点方向发展,动不动写几千字,有一种写不完的感觉。到了这种程度,一些原来看着很高大的专家也不再神秘了,甚至原来比较崇拜的大家也逐渐可以微微仰视了。再到后来,也有人开始说我像专家了。当然,对此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可以当作众人的肯定,但绝对不可以高估自己,权当证明这些年的读书学习功夫没有白费。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也算是读书带来的甜头吧。这种甜头,绝不是当初想要就能达到的,完全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渐有了显现。所以,这读书其实也像种地,耕耘久了,地自然也就肥了;管理精细了,庄稼自然也就好了。
没有变宽,而是更窄
2014年的读书与写作,现在回头来看,有些不忍卒读,因为读书范围越来越窄了,写的越来越专业了。原先的设想是,读书还是要无禁区,放开眼界,读杂些,这样才能信马由缰,激活思维。但现实已经是迫不得已了,三农问题方面,已经没有退路,大家把你当半个专家,只有继续读下去;电商方面,纯粹是逼上梁山,把我一个打酱油的变成卖酱油的,临阵磨枪,仓促应对,多读相关方面的书是必须的;还有一些书友,知道我爱读书,又有写札记的习惯,不断赠来,求写书评,推脱不得,还得认真读下去,否则写不出感想。至于最爱看的历史人文,还有文学作品,只能忍痛割爱了,偶然翻一下文学,甚至感到已经失去艺术的细胞一般,这不是暗藏隐忧吗?实际上,跨界才是读书的正路子,老在一个小圈子里读,不就是蜜蜂守在一块地里的花上采蜜,能甜吗?搞电商的子道说,要做好电商建议多看电影,能启发思维。我也感觉,做农村电商要多看农村社会学方面的书,许多现实问题不是电商理论能回答的。当年,曾为了能舒心地多读一些书,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但今天的读书情况,不是又回到了当初吗?羊年无论如何要多读些看似无用之书,多翻书几本闲书、杂书,活跃一下读书的细胞。
书有尽而思无尽
2014年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父亲在没有什么明显征兆的情况下于春天突然被查出恶性肿瘤,到夏天终于不治,溘然离世。我甚至来不及悲伤,先在医院招呼着前前后后,又张罗着处理后事。待到一切安顿停当,终于有了痛苦的时间,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找书来读,只要读进去,就能转移一下心理上的注意力;但有时也读不进去,就托着书一个人发呆,回忆父亲从病到故的过程,思考着人生的变幻无常,想过一阵,再慢慢读起书来。书有读完的时候,可能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或者受用,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很久以后可能会忽然发觉受益匪浅;人生的痛苦也一样,当时可能还不深切,等过后才更加疼痛;也像牛儿吃草一样,一股脑儿先吃进去,然后再慢慢回刍,逐渐消化。今天的我们,其实都在忙着赶路,甚至来不及想人生是什么,但安静下来的时候,总要思考,却更加烦恼。书有尽而思无尽,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为记。
(二〇一五年三月一日夜)
附:
2014年我看过的十本好书
2014年我共读书53本,顺利实现平均一周读一本书的目标。由于读的这些书好多是推荐来的,总体都不错。按照往年惯例,再挑出10本,推荐给大家。推荐的原则是,尽量分散在各个领域,不过分集中于某一个专业,也不集中于某一个出版社。具体名单如下:
1、《大数据时代》,(英)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来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很专业的书,做好了艰苦阅读的准备,不成想写得很是科普和好读,这让我大受感动,原来专业的书其实也可以写得很通俗,看来我们的专家们得好好努力了。那么读完本书,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数据准确地说是“全数据”才好些,无非是相对于过去统计学上的抽样调查、样本分析而言的,现在有了超级计算机,有了云存储,海量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不再是问题了,于是大量的数据自己会说话,也即大数据讲的,可以告诉相关性,不解释因果,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可。那么大数据离大家遥远吗?其实就在身边,电商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应用行业,全靠客户的全数据记录与分析,从而精确引导营销并倒推生产,好多做电商的没有长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数据分析。当然,大数据的收集过程就是一个记录客户隐私的过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现实中也很成问题。
2、《一个萝卜的革命》,(日)藤田和芳著,李凡、丁一帆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薄薄的书,我很看重,因为这是我带着一些困惑阅读并得到一个很好答案的书。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曲高和寡的有机农业事业,在中国国内一片质疑并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个日本的协会却可以做得很好?让人深思!这本书让我坚信一个道理:那些意图在农业产业上真正做出一些成绩的想法、项目,必须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机理,按公益的思路做农业除过国家外,企业与个人均不可能;公益与经营也并不是水火不容,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以经营之成功,支持公益事业之长远。再回头看看正在苦苦挣扎的社区支持农业、小型有机农业模式,真的是要好好琢磨一下市场化运营和电商等新兴载体了,毕竟活着是第一位的。
3、《中国历史常识》,吴晗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完全是老书新读了,因为在建国之后就编好了,现在算是重出江湖。但为什么还要推荐呢?因为我看到了像吴晗这样的一批大学者们,他们在主持编纂事业的严谨态度,这本书完全奠定了此后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学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到今天依然万变不离其踪。当然了,透过这本书,又可以看得到这几十年间历史学的演化轨迹,那些曾经十分生硬的阶级斗争语言痕迹,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现在回看一下,也是十分的有趣。仅仅凭着这一点,谁能说我们的时代不是在飞速地前进?
4、《增长的极限》,(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出版四十多年后,正好适合今天的中国读。罗马俱乐部的学者们,运用了指数增长的概念,挑出了事关人类发展的几项关键指标进行测算,结果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地球根本无法支撑人类无休止的经济增长需求,迟早会坐吃山空的。好在人类的历史并不符合指数增长的特征,而新的矿产资源还在被发现,新的技术手段还在出现,书中的预言并没有如期实现,人类还可以再折腾若干年的。然而,一个警钟时刻在敲响,难道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不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吗?资源与环境,始终是架在人类脖子上两把锋利的钢刀,只是什么时候用力而已。今天的中国,发展确实到了根本转型的时候了。
5、《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著,法律出版社。在一片对小农经济的指责声中,黄宗智对小农经济却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舒尔茨学派对于中国农业道路的研究,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现实,即土地的十分有限性和劳动力的严重过剩,这让西方十分灵验的产权经济理论在中国打了折扣。作者坚定地认为,来自食品消费变化所导致的农业结构转型和源自非农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上升的变化,正让中国的农业发生隐性革命,结果是农业劳均产值持续上升,在近三十年中上升了不止五倍,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农业革命”。作者给中国农业指出的方向是,基于源自其计划经济和其后的市场化的独特的承包地制度,中国更可能建立一个以小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制度,避免农民无产化的过程,这个思想倒是很合中央政策的节奏,只是中央还给了其他农业经营模式以空间。
6、《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贺雪峰著,东方出版社出版。在一片城市化大跃进的狂热中,贺雪峰却显得异常的冷静,甚至是“反动”,他反对这样的运动式的城市化。他经过仔细的核算后,想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道理:所谓的土地造富神话全部都是神马浮云,无非是熟练地运用着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游戏规则,而受益的也主要是那些5%的城郊农民,更多农民的土地根本无法有效升值。那些鼓吹着农民卖地进城的言论恰恰在实际上起到了反作用,要么唤起农民对失去土地的害怕,要么就是诱发农民土地暴富的强烈幻想,反而是压制了农民的城市落户选择。
7、《新三农与电子商务》,汪向东、梁春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绝对是农村电商值得纪念的一年,李克强总理去了淘宝村调研,阿里巴巴宣布今后三大战略之一是农村电商并投入100亿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京东、苏宁的农村电商服务站纷纷亮相,众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在农村刷墙,还有176位县长不约而同去杭州参加县域电商大会,等等。然而,在一片喧嚣声中,农村电商到底什么样,应该怎么搞,需要一个基本的参考资料。很多人让我推荐一点相关的书籍,我在阅读之后便推荐了这本。我读后写下近8000字的札记,得以迅速梳理了自己的农村电商思考。相信也会帮助更多想做农村电商的人,特别是急着想动手的基层干部们。
8、《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周重林、太俊林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谈茶叶,角度很有意思,从战争的角度来观察,一下子拉开了茶叶研究的广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角度不同带来的新颖感,一个小小的茶叶,竟然与历史上那么多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叶顿时从文化的象征又上升到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足够神奇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很专业,具有学术图书的内涵,但却努力写得文学气息浓一些,通俗一些,还是很好看的。
9、《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与年轻人闲话人》,优米网整理,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听人说,企业家出书的几个里面,冯仑的书最有思想。于是2014年我读了他的三本,觉得这一本可能更好些。总体感觉,冯仑经历复杂,走的地方也多,所以有人生思考在里面,不单单是在讲创业经历,讲企业管理,还涉及为人处事、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说话的风格保持了陕西人的直爽,直抒胸意,很畅快,也很受用。
10、《传统企业电商之道》,苏静、翟旭君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最后一个荐书的名额,想了想,还是让给了电商。因为2014年我确实读了不少电商的书与文章,也有有太多的人找我谈电商的事,特别是一些传统企业,那种准备向电商转型的决心让人感动,但能不能顺利转型成功却让人揪心。读过本书,我觉得基本上把电商的理论讲清楚了,也讲清了关键的策略,还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解读,既然是由成熟的讲义改编而来,自然质量不会差。所以,我就把这本书也推荐给了一些想做电商的经营管理者。
实际上,2014年读过的书还有好几本觉得不错,限于名额,就不专门推荐了。这里再点两本书的名,一本是《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英国人汤姆·米勒写的,李雪顺译,鹭江出版社出版,从一个老外的眼中看中国城镇化,有一点旁观者清的味道,或者说更显示出我们的专家可能在明白装糊涂;还有一本是《穿布鞋的马云》,王利芬、李翔著,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阿里巴巴一上市便出版了,但可以看得出准备了很长时间,只等一个时间节点,当然书中一口气讲了马云创业的28个节点,还是多了点,归纳起来倒是有些创业的共性经验值得学习,比如想清楚创业为了什么,如何坚持,等等。
书有尽思无尽——2014年我的读书学习与写作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