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放下是舍更是得


     《放下是舍更是得》漫画书继续延续了《烦恼都是自找的》的风格:把让一般人觉得深奥和望而却步的的佛法以漫画的方式、轻松、生活化的表现出来,做到了佛法的世间化、人间化,真正是接地气的佛教,而非一般人误解的是消极、遁世、乃至只注重来生的佛教!      

    学诚法师及其僧团运用漫画这种老少皆宜的方式弘法真正契合了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与图像时代优先的时代风气。现代社会是高效率、高流动性的“生人社会”,而不再是传统缓慢、固定的“熟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改变带来最直接后果就是一切追求快捷、速成,让人的心理充满高压、竞争、互相提防,而且没有心里归属感,物质的丰裕补偿不了、解决不了众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以漫画形式表达的佛法适应了现代人快速阅读,而不喜欢艰深与需要耐心去思考阅读心态,能迅速抒解现代人的心理困境,让我们会心一笑,并去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而去改变自己的言行,实现命运的改变。
      另外,漫画的方式能够覆盖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少儿可以通过生动、充满生活场景来体悟佛法,而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与基础的读者可以阅读繁体字的简短开示了解佛法,如果不习惯繁体字的读者可以直接看简化字版的开示获得佛法甘露,这个细节正体现了佛陀根据不同根性众生说不同的法的佛教精髓。而之前的佛教比较多的采用比较正式、庄严和艰深的文字传法,如果读者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以及对佛法没有一定的了解,是无法体悟到佛法的精髓和精妙之处,会使相当多的读者被挡在佛法的大门外,错失了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与生命格局的突破的宝贵机会,自然也就限制了佛法的大众化的传播。
      此书与《烦恼都是自找的》从漫画设计到精致贴画与精美书签和明信片的准备,都独具匠心地传达着佛教等传统文化的神韵。此书采用的是写意的漫画方式,不追求欧美等西方艺术纤毫毕现的写实美学风格,无论是对师父的描摹,还是贤二等其他人物的刻画,追求的是人物的传神,人物精神状态的写意式表达,而不是西方的符合生物学比例与现实人物的写实式表达。
      这两本书以戴眼镜的师父向我们显示佛门善知识所具有的无穷智慧,以及通达三藏、洞察世间百态、人心变换的诸种德相;以顽皮、具有种种缺点但是愿意改正而不乏天真的贤二形象向我们表法:我们都是有各种缺点与无名习气的凡夫,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按照佛陀与师父的教言去依教奉行,我们最终都能修行成佛。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承认有一个高高在上的造物主创造这个世界与人类、诸种动物,不承认人是臣服于造物主的权威,而是认为众生都具有无穷的智慧与光明的佛性,经过佛法的修行最终都能成佛。佛陀的本意就是“觉悟的圣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造物主。佛陀也是从凡夫的境界多生多世修行,持戒行善,最终修成佛果。如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漫画中的贤二就是凡夫位的我们,而佛陀就是未来的“贤二”,前提是我们必须认真按照师父等善知识的教导去如理如法的修行。
       此书的师徒之间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佛法是活泼、积极的圆融智慧之法。正如学诚法师在序言所指出的:“佛教竟然成了消极的代名词!”佛法本来就是让我们面对诸种烦恼去积极转变自己的心态的智慧之宗教,由于时代与历史的落差,特别是影视等过分误导只是片面强调佛教“无常”的消极面,而忽视了“无常”的积极面。佛教的“无常”是指就是世上没有绝对不变事物。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和马克思所说的“运动是绝对的”睿智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漫画中的贤二被师父用泥土填埋在井里,愚者就傻傻的等待死亡,而智者就顺时而动,变苦难为解脱。
      所以穷人无需沮丧,不会永远受穷,只要愿意行善改变;富者无需骄傲,不会永远富有,更要低调、谦虚、慈悲,不是享福,而是惜福、种福!
      想改变命运吗?请从看这本有意思的佛教漫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