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幛开成南雍州。才子乘风来聘望,诸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这是孟浩然泛舟汉江,游历古称安阳的汉阴时,挥毫写就的脍炙人口的诗《登安阳城楼》。孟浩然何许人也?什么时候去的唐长安、来的古汉阴?安阳故城在何处?此诗如何赏析?有什么历史价值?有必要作一些探讨。
孟浩然,今湖北襄阳人,生于唐代武后永昌年号的公元689年,逝于玄宗李隆基的开元末期740年,51岁谢世。他生活在唐玄宗执政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繁荣时代。这个时期不只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产生了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杰出的和优秀的各有独创艺术风格的诗人。一时群星映照,光辉灿烂,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盛唐诸家中,孟浩然以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著名,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仕进”与“退隐”这个封建社会士大夫常有的矛盾,也曾给孟浩然带来烦闷,最后,他终于抛弃了“忠欲事明主”的希望,在徜徉山水中寻找自己的乐趣,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过得相当平静,除了40岁时曾往洛阳、长安谋取功名,在中原、关中作过一次旅游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现存孟浩然的诗歌260多首,五言诗居多,反映了他的隐遁生活和对旅途景物风光的摹写。
游国恩等主编的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等载,孟浩然40岁时(729年)北去长安考进士,落第。《新唐书》本传及现今的襄阳区政府网站说,王维邀他在官署谈诗,唐玄宗忽至,浩然不知所措,即藏于床下。玄宗问是何人,王维答是孟浩然。玄宗大喜道:“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便叫他出来,问他近日有什么作品,浩然吟诵了《岁暮归南山》:“此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引起玄宗不悦,指责说:“你不求仕,可并不是我不用你,你为何这样诬我?”遂将他放还。孟浩然命运不济,求仕彻底失望了,于是第二年春离开长安。由于贫困潦倒,无钱乘轿或坐马车原路返回,便选择翻越秦岭走近道,从旧子午道顺直水来到古安阳城,准备乘船沿汉江回襄阳。
古安阳城在何处?老《汉阴县志》载:“汉阴古安阳,肇于前汉,治凡三迁:始敖头,继社溪,终乃奠基新店”(应该是四迁--李家成批注)。就是说,汉阴最早叫安阳,始于西汉,县治先在敖头,后迁社溪,最后奠基新店(即今汉阴县城)。史志说,晋太康元年(280年)安阳县改称安康县,北周时(557年) 安康县治由敖头迁往社溪,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安康县为汉阴县。社溪,早已弄清,即今汉阴县汉阳镇及石泉嘴。敖头在哪?据唐代诗人方干的《安阳城》一诗,《水经注》、《太平环宇记》、《兴安府志》等的记载,安康考古名家徐信印的考证,可以认定,安阳故城即在今汉阴县汉阳镇江北岸的阮家坝。另在1965年冬,阮家坝农民在村小学和李姓住户房后开挖水渠时,就发现过汉唐时的城墙砖。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阮家坝发现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遗址的同时,又在西侧黄泥梁发现了3万多平方米面积的古城遗址,断层中挖掘出了汉唐的长条城墙砖及绳纹板瓦、筒瓦等,证实了安阳故城“在敖口东十里汉水之北岸”的文字记载。实地踏看,阮家坝是今交通村第一村民组所在地,南傍汉水,北枕山岗,地势平缓,视野开阔,船好停泊,东南临江处有细软硕长的漂亮大沙滩,向南可望汉阴山,向东可见石羊滩,向西不远处就是喜河水电站大坝,是游玩的好去处。交通村一组虽由阮家坝、黄泥梁两大块组成,但古代的黄泥梁是包括现今的阮家坝在内的,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只是千年的洪水冲刷,才使黄泥梁面积逐渐缩小,形成阮家坝的。因此可以说,安阳故城就在今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一组。
古安阳位于汉水流域上游,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在汉水流域的中游,相距约400多公里。虽当时安阳县己改名安康县,但故城仍在,人们习惯叫它安阳城,江南对岸便是安康县城(今汉阳坪)。他登临安阳城楼,被眼前的胜景所陶醉,忘却了在长安的不愉快,便写下了著名的七言诗《登安阳城楼》。
《登安阳城楼》第一句“县城南面汉江流”,是说古安阳县城的位置在汉江北岸,南面流着汉江。
第二句“江嶂开成南雍州”,是指汉江将古安阳城与安康县城隔开,登上安阳城可南望安康。当时,人们把凤翔称北雍州,将安康誉为南雍州。此诗中的南雍州,便指的安康。
第三句“才子乘春来骋望”,是说地方文士当春放眼眺望。
第四句“诸公暇日坐销忧”,是指地方长官乘暇日消遣忧烦。
第五句“楼台晚映青山廓”,是说站在楼台上能看见处在青山之中的城郭,指唐时安康城。
第六句“罗绮晴娇绿水洲”,是指士女们的华美衣裙服饰使晴和的绿水芳洲更加妩媚。
第七句“向夕波摇明月动”,是说傍晚汉江的粼粼水波照得明月随之而动。
第八句“更疑神女弄珠游”,是指水波中流动的明月像神女在弄珠(神女弄珠的传说发生在作者家乡襄阳西万山之麓,诗人在这里联想起了神女弄珠的故事)。
孟浩然登安阳城楼,眺望的是汉江和对岸的安康县城,实际上讴歌的安康。《登安阳城楼》生动描绘了古安阳城和安康城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折射出了盛唐开元之时的安康经济社会面貌。在孟浩然笔下,当时的安康城有相当规模,城美、水美、山美,人更美,才有“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的佳句。当时安阳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才有可能“诸公暇日坐销忧”。孟诗中所提的“罗绮”,是一种印有花纹或图案的精美丝织品,妇女们穿着它,映衬着绿水,是那么娇美,说明当时陕南桑蚕丝织印染业已相当发达。虽然此事至己过去了1280多年,安阳故城早在唐中后期就被洪水摧毁,安康故城在宋皇佑4年遭水患邑署漂没,至和元年城始完,但今天读诗抚昔,方知汉阴前身古安康的繁荣。
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中盆地以东的陕南文化古迹了解甚少,不相信汉水安康地区段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误认为此地古时只是野兽出没、林莽蔽日、无人居住的山野之地,汉阴阮家坝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远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汉水上游安康地区段狩猎、垦殖、捕鱼,筑建家园,繁衍生息,孟浩然《登安阳城楼》一诗又反映了唐开元时汉水上游安康地区段经济文化已相当发达,只是元明代之后日益衰败,特别是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才使陕南社会经济、文化几乎陷入绝境,人口大量减少,汉水上游安康地区广袤的山地才回归到自然的荒芜之中,也才有清代湖广大量移民涌入陕南。
孟浩然此诗历来受到文人大家的高度评价。金圣叹在《唐才子诗》中评曰:“登城楼,临汉江,望南雍州,看他何等眼界,何等胸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孟浩然县城南面之篇,不作奇事丽语,以平调行之,却是一喟三叹。”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也称其“轻俊”而“不凉俭”,诗写得气概豪迈,风格绮丽。写眺望中的春景,楼台历历,士女熙熙,衬托着青山绿水的可爱;夕波动月,神女弄珠,更增添了美丽的浪漫色彩。
李家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