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浮存款端利率应该止步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二次降息。央行同时宣布,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按照最高上限上浮存款利率的话,存款利率是3.375%,央行决定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存款利率是3.3%,也就是说经过三轮降息存款利率反而升高了0.075%,意味着经过三次降息以后银行存款利率不升反降,而银行负债端成本不降,就意味着银行资金成本不降,也就意味着贷款利率难以下降。

   而困扰中国经济的最迫切问题是融资难与融资贵,在经济下滑资产质量不高和银行资金获得越来越苦难资金成本越来越高下,要求银行业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在第二次降息以后,许多城商行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就遭遇到央行的窗口指导,大多数银行把存款利率回调到2.9%的水平,但此次央行又为什么故伎重演,大幅提高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呢,央行认为“,由于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机构数量已明显减少,预计金融机构基本不会用足这一上限。”但是央行忘记了是自己窗口指导的结果,为了预防万一,央行也是做了预防工作,本次降息以后央行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告。“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加以自律约束。”日前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官员本周要求商业银行将最高存款利率维持在2月份设定的水平,不要上调到央行周日设定的1.5倍于基准利率的上限水平,不遵守的机构将面临处罚。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与股市走势俨然是冰火两重天的走势,经济是低迷不振,今年前四个月不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12%,为2000年12月以来最慢增速。4月新增贷款人民币7,079亿元(合1,140亿美元),低于3月的人民币1.18万亿元,也低于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11位经济学家给出的人民币9,500亿元的预期中值。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仅有2776亿,大幅回落到去年下半年较为低迷的状态,表明企业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没有改观,主要是融资成本过高所致,4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1%,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为增长12%。但股市确实如日中天,成交量过万亿元已经成为常态,银行大量存款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股市,让银行业苦不堪言,拉存款成为首要任务之一,提高存款利率是一招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谁不愿意把利率上浮到顶,就意味着存款将大面积流失,而即使把利率上浮到顶资金成本也远比理财产品要低得多,至少会有100个基点的价差,因此如果央行不干预,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将是大概率事件。
    即使股市没有那么火爆,成为资金的集散地,在中国金融市场一直存在两种资金价格,一种是受到较为严格管制的存款资金,另一种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资金,存款资金利率较低,而市场化资金利率较高,主要是同业存款和理财产品,整个金融市场都对存款资金展开激烈争夺,争夺的结果是存款理财化,存款同业化,其结果是银行业存款大量流失,成为银行业目前最为难堪的事情,已经动摇了银行业放贷的根基,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冒着极大风险,不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谁不上浮到顶,谁的存款就意味着流失,谁的经营资金就会枯竭,谁的贷款就无法发放,谁的业绩就会垫底。
     现在中国是存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受到管制,但是贷款端利率已经完全放开,贷款端利率已经充分市场化,虽然央行公布了基准贷款利率,但是没有几家银行愿意执行,在资金端成本不降反升下,银行势必通过成本转嫁,以各种方式上浮贷款利率,从而导致央行通过降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全部落空。
     因此只要管理层出面,才可能不会导致资金争夺战白热化,才可能压低存款利率,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但是这种一面向利率市场化推进,一面又不断实施窗口指导的做法实在不敢令人恭维。地方债务置换亦是如此,虽然商业银行不情不愿,但是依然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要求商业银行实行资产置换。
   既然市场化利率改革面临诸多困难,何必要强势推进。金融改革的本意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国家经济,既然加大存款端利率上浮空间让金融服务经济出现问题,就应该暂时止步而不是强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