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廉政“贤内助”:病急乱投医
腾讯消息:5月22日,来自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50名科级领导干部配偶赴瑞金进行红色传统教育,并在瑞金干部学院开班培训。大家身穿红军服,通过参观中纪委廉政教育基地、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瑞金沙洲坝“红井”等现场教学等形式,充分认识到干部配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作用,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的重要性。
这些干部配偶穿上一身“打土豪”时期的红军服装,一定会感到有那么一点点新鲜,只是没有配备草鞋,导致高跟鞋与红军军装很不协调,因此显得有些滑稽。当然,挑剔的网友还疑神疑鬼,质疑这身行头由谁掏钱,甚至质疑这期培训费由谁来掏?这个理所当然得由“公家”埋单了,哪有接受廉政教育,还由自己“掏腰包”的?网友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质疑,主要因为过去一些人借廉政教育之名而行公费旅游之实,景点还美其名曰“红色旅游”。
要说中国人在现代缺乏创新精神,那也只能说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举动那绝对是“世界第一”。比如法律不断修改,包括《宪法》都不能免俗。再比如城市规划,换一个书记就来一个新版本。尤其是在廉政教育方面,更是花样翻新不断,投入了世界上罕见的精力,对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进行廉政教育,甚至利用大块“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教育干部“手莫伸”。可效果如何呢?还不是一样贪!
官方希望通过培养“贤内助”来筑起一道新的防腐“篱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前确有部分“落马”高官的涉案金额主要是由妻儿完成的,如被执行死刑的国家药监局第一任局长郑筱萸,涉案金额649万元,其中609万为家属接受钱财,自己直接受贿仅40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涉案3558万,主要经手人也是老婆和儿子。
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廉政教育真的有效吗?不可思议的是,培养廉政“贤内助”还有更绝的方式。也是昨天,《十堰70余名“一把手”携妻体验牢狱生活》一文报道,湖北省十堰市70余名重权在握的市直部门“一把手”及其配偶走进市看守所,聆听落马官员“现身说法”,感受“高墙下”与“铁窗内”的人生落差,领悟“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的真谛。
这种廉政教育方式显然是从“落马”高官廖少华那里学来的。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因受贿1324万元,并构成滥用职权罪,上月被判有期徒刑16年。此前据媒体报道,2010年10月25日,廖少华为设在凯里监狱的黔东南州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揭牌。州四大班子大部分负责人参加了当天的教育活动。廖在任黔东南书记期间还不止一次带队到访该基地,甚至带上官员家属。就在廖少华被查前四个月,遵义市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中,廖还带着与会人员到忠庄监狱,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讲走向犯罪的过程,接受警示教育。
而官员携老婆参观监狱,也未必就能真正受到廉政教育。去年六、七月间,国家发改委启动“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曾组织机关和直属、联系单位高风险岗位的200多名司处级领导干部到监狱参观,笔者曾发《参观监狱,或成贪官“熟悉环境”之旅》。真是不幸而言中,发文还不到两月,该委就已有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长张东生以及价格司的两任司长、两名副司长、一名副巡视员接连被查。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才是腐败的根源。我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干部学好”,现在又延伸到“教干部家属学好”,而不是用好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各类监督资源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再想想22日晚被中纪委“拿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5月18日下午还在为党员干部讲“三严三实”教育专题党课,这样的廉政教育恐怕只能是“负能量”。
长期的干部廉政教育效果不佳,一些人就盯上官员的老婆、孩子、秘书等“身边人”,以为这些人守规矩了,官员也就能规矩些,因此就花大力气培养廉政“贤内助”。但事实证明,这种廉政教育方式不可能有太好的效果,因为“贪”还是“不贪”,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官员手里。
而官员不以权贪财,不以权谋色,原本如一般百姓不当小偷是一个道理,政府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教育他们“不当小偷”。虽然笔者并不否定廉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各种“创新”廉政教育模式,确有“病急乱投医”的迹象。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把“笼子”的钥匙交给人民,才是反腐、防腐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