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开拓农村公益事业为主体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条件等。围绕村容整治和环境美化,综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依托现有的基础,突出乡村、地方和民族特色,加强新村规划。例如:具备条件的农户,可以全面普及户用沼气,在院内开展家居环境清洁工作,净化、美化庭院、发展养殖场和小区沼气工程,实现村内或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秸秆成型颗粒燃料、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技术等。也可在适宜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农村小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合乡镇、村和有关部门做好硬化村内道路、普及安全用水、开展环境整治等项工作。
  2、统筹城乡发展需求,调整国民收支分配格局,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让经济繁荣向农村推进
  改善农村基础实施工作的进行,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认真研究新支农、促农、惠农政策措施,研究公共财政支出方式;积极探索城市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把农业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纳入公共财政的范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经济繁荣向农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