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亿基金争抢医疗产业的盛宴


      为了分享医疗产业规模巨大、发展迅猛、政策开放、跨境投资、行业并购整合所带来的各种产业发展机会,自2013年起,各大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联合发起了各类产业基金,用于本身已经风起云涌的医疗并购市场。

    继2013年券商大举设立并购基金之后,2014年,上市公司接过接力棒,联合各路资本在市场上掀起一波并购基金热,所到之处无不股价疯涨。今年上半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最好的主题行情之一便是并购重组,如今,随着产业分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产业扩张、外延式发展的主要路径,而并购基金等工具更是放大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

 

     为了抓住医疗服务产业未来十年的黄金投资机遇,各大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发展遇到瓶颈的上市公司不约而同,不顾一切地投身设立医疗并购基金,希望充分利用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投资团队和风险控制体系,进一步增强公司对大健康领域的投资能力,并有效过滤标的项目前期的各种潜在风险,推动公司积极稳健地并购整合及外延式扩张,实现持续、健康、快速成长。 同时希望医疗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向具有良好成长性和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投资,在项目培育成熟后实现投资退出,有望实现较高的资本增值收益。但是目前基金管理人和合伙者普遍缺乏医疗服务产业的相关管理背景和较深厚的医疗服务行业从业经历,而恰恰医疗服务又是一个专业到非行内人士不足以明白个中究竟的特殊行业。

        对于企业来说,内延式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走外延式扩张的道路,所以,他们从产业的角度希望做并购重组。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主业的增长遭遇到瓶颈,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保持目前的盈利增速,但对于企业来说,内延式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走外延式扩张的道路,所以,他们从产业的角度希望做并购重组。并购基金将成为各公司实施产业整合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围绕企业既定的战略发展方向开展投资、并购、整合等业务,提高和巩固公司行业地位。2013年和2014年,沪深两市近60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总规模超过320亿元,其中,文化教育、医疗服务成为并购基金的主要推动者。对于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上市公司来说,无不希望在各自领域从价值链整合的角度出发进行产业扩张,通过并购基金,可以在早期介入并购项目,对并购标的进行筛选、孵化、培育,进行整合,储备一个项目并购池,从而降低未来并购时的风险。

         2014年上半年就有武汉健民(600976.SH)、中恒集团、迪安诊断(300244.SZ)、爱尔眼科(300315.SZ)、昆明制药(600422.SH)、莱美药业(300006.SZ)等在内的6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了7支医疗主题并购基金,总规模近60亿元。对于设立并购基金,券商大军热情不减,华泰证券设立了华泰瑞联医疗产业基金。今年初,九安医疗,阳普医疗(300030 )这两年,医疗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但逐渐的,医疗板块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其中,医药逐渐淡化,医疗器械高歌猛进,民营医院概念股估值高居不下,移动医疗故事不断。            

  对此,长期为各大券商和基金提供产业咨询服务的医院并购超人李红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如今医药板块面临低成长的困境,其中高成长性公司稀缺,进而造成严重溢价,那么如何摆脱低成长困境,无非两条路径。一是进入新领域、创新新产品,但路径漫长,二是并购,相对创新来说,并购能有效地缓解短期的低成长,这也将是该阶段医药行业比较典型的特征,但由于缺乏大量的具有医院管理背景的投后管理人才,并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部分的并购是失败的。此外,目前设立的这些并购基金虽然营状况实行严格的事前审核和事中监控,但是仍有可能存在由于投资项目经营不善对合伙企业资金造成损失的风险; 基金是一种投资工具,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的收益预期,公司参与基金,极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另外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操作者和团队缺乏医疗项目投资经验和医院管理经验而造成的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等; 投资行为可能未获得有关机构批准的风险等。

 

 

       虽然目前很多基金都涌向医疗,也都清楚医院领域是传统行业少数具备改革红利的领域,但真正了解医院管理和运营的,且有实力以社会资本的身份进入公立医院或国有企业医院改制的,目前还很少,仅有北大医疗、梵康医疗这样的少数基金。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及食品、空气造成的健康恶化,医疗服务领域的需求将呈急剧上升趋势。